日前,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生产207.8万辆,同比下降6.7%,环比下降9.0%。疫情关闭对产业链造成一定影响,其中奢侈品牌产量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3%。合资品牌产量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16%;自主品牌产量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7%。1-11月,汽车企业产量2123.1万辆,同比增长14.9%。
2022年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额164.9万辆,同比下降9.2%;11月零售额环比下降10.5%,这是2008年以来“金九银十铜十一”首次出现下滑趋势。1-11月累计实现汽车零售1836.7万辆,同比增长1.8%,同比净增31.7万辆,其中6-11月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同比增长139万辆,增量贡献巨大。
官方表示,目前零售渠道总库存充裕,去年芯片供应失效的基数影响逐渐消除,有效稳定了车市增长。但近期常规燃油车的市场压力仍然较大。11月份,全国常规燃料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零售额105万辆,环比下降18%,比去年11月份下降27%,扭转了今年6-9月份6%的正增长态势。1-11月,常规燃油汽车零售量1334万辆,同比下降14%。紧凑型燃油车是民生用车需求,同比下降29%;新能源汽车是增加购买的改善型需求,零售同比增长79%。目前中低收入首次购房者的消费信心亟待提振,消费需求支撑不足,有待释放。政策仍需对燃油车中的节能车给予更大的倾斜,寻求经济效果与环保要求的平衡。
此外,11月份,车市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主流车企加大优惠活动,弥补前期疫情造成的销售损失,力争年底取得最好成绩。
具体来看,11月豪华车零售量达到24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5%。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升级的高端消费。
11月,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量达到87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下降7%。11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3.4%,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1-11月累计份额为47%,比2021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11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55.2%,比去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1-11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50%,较2021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取得显著增长,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良好。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大幅提升。
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达到54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3%。11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8.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为15.3%,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美国品牌零售份额达到9.6%,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方面,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长7.9%。在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并未受到影响,反而继续超预期改善。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长7.8%,1-11月保持上升趋势。1-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503万辆,同比增长100.1%。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的改善和高油价的叠加带来了市场的火爆。历史高位的油价和锁定的电价推动电动汽车订单表现持续强劲。11月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的连锁走势受部分地区防疫措施影响,关店情况较为突出。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大,店头重要的集客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部分新能源厂商积累了较好的订单,结合灵活的价格宣传,头部厂商数量大幅增加。
根据2023年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如果没有政策支持,预计2023年乘用车整体零售额增长2060万辆,2023年厂商批发销量增长1%,取决于乘用车出口惯性增量。2023年,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将达到840万辆,增长30%。2023年,常规燃油汽车批发量预计为1510万辆,同比下降10%。
此外,官方强调了高端自主品牌电动车的巨大潜力。中国汽车市场高端需求总体强劲,新能源渗透率势必达到更高水平。由于进口车和合资豪华车在高端电动化方面表现缓慢,高端市场自然有更多税收政策优势和产品优势的自主电动车的市场空间。由此,自主品牌电动车的高端潜力巨大。(来源:联合会;编译/汽车之家李娜)日前,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生产207.8万辆,同比下降6.7%,环比下降9.0%。疫情关闭对产业链造成一定影响,其中奢侈品牌产量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3%。合资品牌产量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16%;自主品牌产量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7%。1-11月,汽车企业产量2123.1万辆,同比增长14.9%。
2022年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额164.9万辆,同比下降9.2%;11月零售额环比下降10.5%,这是2008年以来“金九银十铜十一”首次出现下滑趋势。1-11月累计实现汽车零售1836.7万辆,同比增长1.8%,同比净增31.7万辆,其中6-11月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同比增长139万辆,增量贡献巨大。
官方表示,目前零售渠道总库存充裕,去年芯片供应失效的基数影响逐渐消除,有效稳定了车市增长。但近期常规燃油车的市场压力仍然较大。11月份,全国常规燃料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零售额105万辆,环比下降18%,比去年11月份下降27%,扭转了今年6-9月份6%的正增长态势。1-11月,常规燃油汽车零售量1334万辆,同比下降14%。紧凑型燃油车是民生用车需求,同比下降29%;新能源汽车是增加购买的改善型需求,零售同比增长79%。目前中低收入首次购房者的消费信心亟待提振,消费需求支撑不足,有待释放。政策仍需对燃油车中的节能车给予更大的倾斜,寻求经济效果与环保要求的平衡。
此外,11月份,车市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主流车企加大优惠活动,弥补前期疫情造成的销售损失,力争年底取得最好成绩。
具体来看,11月豪华车零售量达到24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5%。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升级的高端消费。
11月,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量达到87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下降7%。11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3.4%,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1-11月累计份额为47%,比2021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11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55.2%,比去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1-11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50%,较2021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取得显著增长,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良好。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大幅提升。
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达到54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3%。11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8.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为15.3%,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美国品牌零售份额达到9.6%,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方面,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长7.9%。在车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并未受到影响,反而继续超预期改善。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长7.8%,1-11月保持上升趋势。1-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503万辆,同比增长100.1%。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供给的改善和高油价的叠加带来了市场的火爆。历史高位的油价和锁定的电价推动电动汽车订单表现持续强劲。11月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的连锁走势受部分地区防疫措施影响,关店情况较为突出。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大,店头重要的集客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部分新能源厂商积累了较好的订单,结合灵活的价格宣传,头部厂商数量大幅增加。
根据2023年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如果没有政策支持,预计2023年乘用车整体零售额增长2060万辆,2023年厂商批发销量增长1%,取决于乘用车出口惯性增量。2023年,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将达到840万辆,增长30%。2023年,常规燃油汽车批发量预计为1510万辆,同比下降10%。
此外,官方强调了高端自主品牌电动车的巨大潜力。中国汽车市场高端需求总体强劲,新能源渗透率势必达到更高水平。由于进口车和合资豪华车在高端电动化方面表现缓慢,高端市场自然有更多税收政策优势和产品优势的自主电动车的市场空间。由此,自主品牌电动车的高端潜力巨大。(来源:联合会;编译/汽车之家李娜)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在日本开设了首家专门用于销售电动汽车的经销门店,该公司希望利用日本向电动汽车过渡所带来的机会。
1900/1/1 0:00:0012月7日,奇瑞iCar官宣,将推出首款纯电动硬派SUV车型,代号为S56,并发布了该车的掠影图,只能看到大体轮廓,但具体新车外观长什么样子,其实奇瑞自己也不知道。
1900/1/1 0:00:0012月8日,有消息称,蜂巢能源拟向澳大利亚上市锂矿商STGEORGE投资近5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347
1900/1/1 0:00:0012月8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量为1649万辆,同比下降92,环比下降105,双双下降的情况体现了市场异常的走势。
1900/1/1 0:00:00美摄从2021年起开始向汽车领域拓展,目前已有多款产品推向智己汽车等量产车型。
1900/1/1 0:00:001、比亚迪高端汽车品牌仰望LOGO标识公布12月8日,仰望汽车正式官宣了自己的品牌LOGO。根据官方的介绍,仰望汽车标识的灵感来源为中国甲骨文中的“电”,这种蜿蜒曲折的字形就是中国最初的“电”字。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