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正如在三国,传统车企与新车企的激烈碰撞,让车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车企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有的车企迅速转身,脱胎换骨,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有的车企还没有适应现在的节奏,犹豫不决;更多的车企遍体鳞伤,倒在路上。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汽车公司:亏损、破产和退出
商场如战场。有赢家就有输家。而那些落后于别人,不懂得改变的车企,注定是要失败的。破产、重组、雷雨等负面新闻成为这些车企的宿命。
国产品牌风起云涌,合资品牌首当其冲。2022年4月,广汽讴歌官方宣布,从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和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自2023年起,广汽讴歌现有车型将全部退市,不再销售。进入中国市场16年后,广汽讴歌品牌结束了中国之旅。
事实上,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各地的讴歌4S店即将关闭。目前,除了讴歌CDX和讴歌RDX两款SUV车型外,其他车型均因销量不佳而退市。
讴歌是美国本田于1986年创立的高端品牌。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广汽本田成立北京分公司,成立讴歌品牌事业部,负责销售讴歌国产和进口车型。2017年,讴歌迎来了短暂的巅峰,在华销量达到1.63万辆。好景不长。此后讴歌销量急转直下。2020年仅销售新车1.1万辆,与2014年确立的年销量10万辆相差甚远。今年1-10月,讴歌累计销量仅为1671辆。
成立12年的合资公司广汽菲克也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10月31日,Stellantis集团正式宣布,广汽菲克、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的股东已经批准了一项决议,允许广汽菲克在亏损的情况下申请破产。
如今,随着官方宣布,广汽菲克退出中国的传闻尘埃落定。2010年3月,广汽菲亚特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引入菲亚特品牌下的菲翔、菲跃、博越等车型。2015年1月,广汽菲亚特更名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并陆续推出Jeep品牌国产车型,如自由侠、指南者等。
数据显示,2016年广汽菲克销量为17.99万辆,2017年同比增长23.57%,达到22.23万辆。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广汽菲克销量不断下滑。2021年全年销量仅为2万台。
广汽菲克也在通过增资和换人来自救,但奏效了。2022年,广汽菲克几乎瘫痪,单月连一辆车都没卖出去。或许是破产太快,经销商因库存车积压损失惨重。最后,近50家经销商联合维权,投诉广汽菲克在未完全清偿债务的情况下破产。申请破产前,广汽菲克总负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110.80%。
宝沃,曾经号称德国传统品牌,号称与宝马奔驰奥迪齐名,自称“BBBA”,最后破产。11月29日,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被北京市一中院裁定破产。
其实宝沃已经破产过一次了。1919年,宝沃品牌在德国创立。曾是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后因二战德国经济崩溃而破产。2014年,北汽福田以500万欧元收购宝沃品牌,并将其复兴,试图以宝沃品牌进入乘用车市场。
复活之初,宝沃自称德国血统,推出了量产车型宝沃BX7和宝沃BX5。在经历了极短暂的风光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宝沃汽车品控堪忧,发动机异响、变速箱故障等问题频发,销量低迷也导致巨额财务损失。财报显示,宝沃汽车三年累计亏损40亿元。为了弥补亏损,2018年,福田汽车决定剥离亏损的乘用车业务,专注于商用车主业。
后来,UCAR收购了宝沃,而随着神州系的财务恶化,…毫无建树的owo也被丢弃。
除了上述车企,还有几家车企现在名存实亡:猎豹等6家“长风”公司被重组拍卖;造车新势力奇点汽车、陆风汽车申请破产重整;观致汽车的生产线设备等资产被法院申请合法拍卖。
图片来源:广汽讴歌官网
这些汽车公司非常危险。
虽然上述车企纷纷倒在路上,但一些活车企的日子并不好过,欠薪、停产、亏损的风险笼罩着他们,随时有大楼倒塌的危险。
随着恒大集团的雷霆一击,恒驰汽车的未来也变得扑朔迷离。恒驰汽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据恒大透露,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投资为474亿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恒大汽车大笔一挥,宣称同步研发14款新车型,打造全球十大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到2025年,规划总产量为100万辆/年,到2035年,规划总产能为500万辆/年。
但今年以来,恒大多次曝出降薪裁员的消息。11月底,网通恒大汽车天津工厂计划裁员60%。有些员工已经内部面试过了,有些会去休假。此前,恒大天津工厂在今年8月被曝出停产传闻。虽然恒驰汽车官方强烈反驳这一传闻,但金融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两天前,恒大宣布恒驰5车于今年9月16日正式量产,首批量产车于2022年10月29日开始交付。截至2022年12月7日,已交付超过100辆。但根据宣传,10月29日,恒驰汽车向用户交付了首批100辆恒驰5汽车。是不是这50天恒驰汽车没有再交车,而更早的时候,恒驰汽车表示,恒驰5预售15天订单突破3.7万辆?有订单却没有销售,让人质疑恒大的真实情况。
“天才少年”李一男创办的牛创汽车(火星石科技)在量产的道路上倒下了。
12月27日,牛创的官方纸质信封结束了他近两年的造车之路。信中称车辆无法按时交付,承诺48小时内给24376位意向用户全额退款,并附有车模,赔偿每人200元星巴克消费卡。
更关键的是,信中表示“这意味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旅程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牛创“倒闭”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公函发布前,透露牛创自助游业务员的企业微信已暂停使用,开始办理离职手续。
天才,如李一男,仍然输给了时间。就在两年前的12月,牛创新能源正式成立。由于入场较晚,牛创不得不加快造车步伐。2021年12月发布品牌名称NIUTRON,中文名称为“自助游”,并宣布首款产品NV——自助游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预订,同年9月开始发货。虽然上市时间推迟,但自旅NV顺利上市,推出增程和纯电两个版本。然而就在约定的交付时间前,牛创发布了新车无法如期交付的消息。
牛创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质问题。因为牛创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汽车厂,拿到造车资质,所以和大乘合作,大乘给资质,贴牌。但根据2018年工信部的要求,对于停产超过12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重新生产需要经过工信部的验证。不能维持准入条件或已经破产的企业可能被取消资格。这个要求也成为压垮牛创的最后一根稻草。大乘因为经济问题停产一年多,超过政策要求,也就是曲……牛创寻找的证书已经成为空谈。
据知情人透露,与造车资质相关,联合生产的大乘汽车尚未完成资质审批,导致自助游无法量产,但公司正在积极与其他有资质的工厂对接。也许牛闯还有机会,但是留给李一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相比长久以来名存实亡的传统车企,曾经在国内辉煌一时的斯柯达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这是难以避免的。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斯柯达品牌将退出中国。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泽尔默(Klaus Zellm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斯柯达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并将于明年做出最终决定。他说,斯柯达可以考虑只在中国销售汽车,而不是同时在中国生产汽车。泽尔默还透露,斯柯达现在希望更加专注于印度市场。言下之意颇有战场转移之意。
但业内人士认为,斯柯达退出中国市场并不明智。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晴雨表。如果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退出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也不会太好。
回过头来看,斯柯达还是一个成功的合资品牌。2005年,斯柯达与上汽大众签署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协议,并先后引进了明锐、景瑞和昊锐。随着车型的陆续上市,斯柯达销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年销量已突破20万辆。此后,在大众金字招牌的背书下,2016年至2018年,斯柯达在华销量连续三年突破30万。然而,在市场低迷的冲击下,斯柯达的销量从2019年开始大幅下滑。2021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仅为5.6万辆。最新销量显示,今年1-10月,斯柯达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降61%,仅为3.8万辆。
图片来源:纽创汽车官网
车企要有危机感
在新能源汽车的席卷大潮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倒下或正在倒下的路上。以史为鉴,幸存的车企应该有自己的危机意识,以应对未来动荡的战场。
“五到十五年中国可能会有很多汽车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会集中,最主要的龙头企业会集中在五六家的规模。”Xpeng Motors创始人何曾在一个论坛上说。
关于燃油车市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中国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认为,未来3-5年,80%的中国品牌会倒闭,会掉头。
不过,李书福更激进。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预言,未来国产车能活下来的公司有2-3家。
虽然上述汽车行业大佬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市场势必会淘汰一批落后的汽车企业,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如何在这个强敌林立的时代立足,是所有车企都需要考虑的。和奔驰一样强大,对特斯拉等一批新能源车企毫无防备,只以价格换数量。日本品牌今年也遭遇滑铁卢。11月日系品牌销量同比下滑21.5%,日产单月销量甚至下滑50%以上。
对于越来越多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给出了原因:一是国产化提升乏力,二是技术升级缓慢。这样品牌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产品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品牌被市场边缘化。
显然,车企引入中国市场也是对跨国车企的一个警示。因此,一些传统车企也在积极应对新能源的大潮。丰田、大众、日产、通用等跨国车企纷纷宣布纯电动化进程,并开始推出新的……能源车一辆接一辆。
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另一方面,已经步入正轨的新造车企业也不能懈怠。这些车企应该明白,他们并没有真正脱离危险,亏损还在继续。据统计,截至前三季度,新能源车企中仅有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特斯拉三家盈利。已经上市的韦小立只是暂时脱离生死线,还没有摘掉亏损的帽子。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蔚来净亏损达41.108亿元,同比增长392.1%;Xpeng Motors净亏损达23.8亿元,同比增长49%;零跑汽车第三季度亏损13.4亿;理想情况下,第三季度净亏损16.4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李是去年最赚钱的车企(韦小立),去年同期仅亏损2150万元。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李的计划失败。
除了威,未上市的哪吒汽车和威马汽车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资金短缺成为困扰这些新造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稳坐钓鱼台?何有自己的看法,“车企不仅要考虑繁荣,还要考虑如何逆风安全稳健地成长”。他表示,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投资项目将是Xpeng Motors未来的工作重点。
“变则通,通则久”。车企要有危机感,敢于改变。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还是有一线生机的。“长江滚滚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正如在三国,传统车企与新车企的激烈碰撞,让车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车企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有的车企迅速转身,脱胎换骨,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有的车企还没有适应现在的节奏,犹豫不决;更多的车企遍体鳞伤,倒在路上。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汽车公司:亏损、破产和退出
商场如战场。有赢家就有输家。而那些落后于别人,不懂得改变的车企,注定是要失败的。破产、重组、雷雨等负面新闻成为这些车企的宿命。
国产品牌风起云涌,合资品牌首当其冲。2022年4月,广汽讴歌官方宣布,从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和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自2023年起,广汽讴歌现有车型将全部退市,不再销售。进入中国市场16年后,广汽讴歌品牌结束了中国之旅。
事实上,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各地的讴歌4S店即将关闭。目前,除了讴歌CDX和讴歌RDX两款SUV车型外,其他车型均因销量不佳而退市。
讴歌是美国本田于1986年创立的高端品牌。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广汽本田成立北京分公司,成立讴歌品牌事业部,负责销售讴歌国产和进口车型。2017年,讴歌迎来了短暂的巅峰,在华销量达到1.63万辆。好景不长。此后讴歌销量急转直下。2020年仅销售新车1.1万辆,与2014年确立的年销量10万辆相差甚远。今年1-10月,讴歌累计销量仅为1671辆。
成立12年的合资公司广汽菲克也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10月31日,Stellantis集团正式宣布,广汽菲克、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的股东已经批准了一项决议,允许广汽菲克在亏损的情况下申请破产。
如今,随着官方宣布,广汽菲克退出中国的传闻尘埃落定。2010年3月,广汽菲亚特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引入菲亚特品牌下的菲翔、菲跃、博越等车型。2015年1月,广汽菲亚特更名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并陆续推出Jeep品牌国产车型,如自由侠、指南者等。
数据显示,2016年广汽菲克销量为17.99万辆,2017年同比增长23.57%,达到22.23万辆。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广汽菲克销量不断下滑。2021年全年销量仅为2万台。
广汽菲克也在通过增资和换人来自救,但奏效了。2022年,广汽菲克几乎瘫痪,单月连一辆车都没卖出去。或许是破产太快,经销商因库存车积压损失惨重。最后,近50家经销商联合维权,投诉广汽菲克在未完全清偿债务的情况下破产。申请破产前,广汽菲克总负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110.80%。
宝沃,曾经号称德国传统品牌,号称与宝马奔驰奥迪齐名,自称“BBBA”,最后破产。11月29日,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被北京市一中院裁定破产。
其实宝沃已经破产过一次了。1919年,宝沃品牌在德国创立。曾是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后因二战德国经济崩溃而破产。2014年,北汽福田以500万欧元收购宝沃品牌,并将其复兴,试图以宝沃品牌进入乘用车市场。
复活之初,宝沃自称德国血统,推出了量产车型宝沃BX7和宝沃BX5。在经历了极短暂的风光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宝沃汽车品控堪忧,发动机异响、变速箱故障等问题频发,销量低迷也导致巨额财务损失。财报显示,宝沃汽车三年累计亏损40亿元。为了弥补亏损,2018年,福田汽车决定剥离亏损的乘用车业务,专注于商用车主业。
后来,UCAR收购了宝沃,而随着神州系的财务恶化,…毫无建树的owo也被丢弃。
除了上述车企,还有几家车企现在名存实亡:猎豹等6家“长风”公司被重组拍卖;造车新势力奇点汽车、陆风汽车申请破产重整;观致汽车的生产线设备等资产被法院申请合法拍卖。
图片来源:广汽讴歌官网
这些汽车公司非常危险。
虽然上述车企纷纷倒在路上,但一些活车企的日子并不好过,欠薪、停产、亏损的风险笼罩着他们,随时有大楼倒塌的危险。
随着恒大集团的雷霆一击,恒驰汽车的未来也变得扑朔迷离。恒驰汽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据恒大透露,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投资为474亿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恒大汽车大笔一挥,宣称同步研发14款新车型,打造全球十大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到2025年,规划总产量为100万辆/年,到2035年,规划总产能为500万辆/年。
但今年以来,恒大多次曝出降薪裁员的消息。11月底,网通恒大汽车天津工厂计划裁员60%。有些员工已经内部面试过了,有些会去休假。此前,恒大天津工厂在今年8月被曝出停产传闻。虽然恒驰汽车官方强烈反驳这一传闻,但金融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两天前,恒大宣布恒驰5车于今年9月16日正式量产,首批量产车于2022年10月29日开始交付。截至2022年12月7日,已交付超过100辆。但根据宣传,10月29日,恒驰汽车向用户交付了首批100辆恒驰5汽车。是不是这50天恒驰汽车没有再交车,而更早的时候,恒驰汽车表示,恒驰5预售15天订单突破3.7万辆?有订单却没有销售,让人质疑恒大的真实情况。
“天才少年”李一男创办的牛创汽车(火星石科技)在量产的道路上倒下了。
12月27日,牛创的官方纸质信封结束了他近两年的造车之路。信中称车辆无法按时交付,承诺48小时内给24376位意向用户全额退款,并附有车模,赔偿每人200元星巴克消费卡。
更关键的是,信中表示“这意味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旅程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也就是说,牛创“倒闭”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公函发布前,透露牛创自助游业务员的企业微信已暂停使用,开始办理离职手续。
天才,如李一男,仍然输给了时间。就在两年前的12月,牛创新能源正式成立。由于入场较晚,牛创不得不加快造车步伐。2021年12月发布品牌名称NIUTRON,中文名称为“自助游”,并宣布首款产品NV——自助游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并接受预订,同年9月开始发货。虽然上市时间推迟,但自旅NV顺利上市,推出增程和纯电两个版本。然而就在约定的交付时间前,牛创发布了新车无法如期交付的消息。
牛创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质问题。因为牛创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汽车厂,拿到造车资质,所以和大乘合作,大乘给资质,贴牌。但根据2018年工信部的要求,对于停产超过12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重新生产需要经过工信部的验证。不能维持准入条件或已经破产的企业可能被取消资格。这个要求也成为压垮牛创的最后一根稻草。大乘因为经济问题停产一年多,超过政策要求,也就是曲……牛创寻找的证书已经成为空谈。
据知情人透露,与造车资质相关,联合生产的大乘汽车尚未完成资质审批,导致自助游无法量产,但公司正在积极与其他有资质的工厂对接。也许牛闯还有机会,但是留给李一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相比长久以来名存实亡的传统车企,曾经在国内辉煌一时的斯柯达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这是难以避免的。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斯柯达品牌将退出中国。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泽尔默(Klaus Zellm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斯柯达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并将于明年做出最终决定。他说,斯柯达可以考虑只在中国销售汽车,而不是同时在中国生产汽车。泽尔默还透露,斯柯达现在希望更加专注于印度市场。言下之意颇有战场转移之意。
但业内人士认为,斯柯达退出中国市场并不明智。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晴雨表。如果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退出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也不会太好。
回过头来看,斯柯达还是一个成功的合资品牌。2005年,斯柯达与上汽大众签署了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协议,并先后引进了明锐、景瑞和昊锐。随着车型的陆续上市,斯柯达销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年销量已突破20万辆。此后,在大众金字招牌的背书下,2016年至2018年,斯柯达在华销量连续三年突破30万。然而,在市场低迷的冲击下,斯柯达的销量从2019年开始大幅下滑。2021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仅为5.6万辆。最新销量显示,今年1-10月,斯柯达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降61%,仅为3.8万辆。
图片来源:纽创汽车官网
车企要有危机感
在新能源汽车的席卷大潮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倒下或正在倒下的路上。以史为鉴,幸存的车企应该有自己的危机意识,以应对未来动荡的战场。
“五到十五年中国可能会有很多汽车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会集中,最主要的龙头企业会集中在五六家的规模。”Xpeng Motors创始人何曾在一个论坛上说。
关于燃油车市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中国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认为,未来3-5年,80%的中国品牌会倒闭,会掉头。
不过,李书福更激进。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预言,未来国产车能活下来的公司有2-3家。
虽然上述汽车行业大佬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市场势必会淘汰一批落后的汽车企业,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如何在这个强敌林立的时代立足,是所有车企都需要考虑的。和奔驰一样强大,对特斯拉等一批新能源车企毫无防备,只以价格换数量。日本品牌今年也遭遇滑铁卢。11月日系品牌销量同比下滑21.5%,日产单月销量甚至下滑50%以上。
对于越来越多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给出了原因:一是国产化提升乏力,二是技术升级缓慢。这样品牌就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产品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品牌被市场边缘化。
显然,车企引入中国市场也是对跨国车企的一个警示。因此,一些传统车企也在积极应对新能源的大潮。丰田、大众、日产、通用等跨国车企纷纷宣布纯电动化进程,并开始推出新的……能源车一辆接一辆。
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另一方面,已经步入正轨的新造车企业也不能懈怠。这些车企应该明白,他们并没有真正脱离危险,亏损还在继续。据统计,截至前三季度,新能源车企中仅有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特斯拉三家盈利。已经上市的韦小立只是暂时脱离生死线,还没有摘掉亏损的帽子。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蔚来净亏损达41.108亿元,同比增长392.1%;Xpeng Motors净亏损达23.8亿元,同比增长49%;零跑汽车第三季度亏损13.4亿;理想情况下,第三季度净亏损16.4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李是去年最赚钱的车企(韦小立),去年同期仅亏损2150万元。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李的计划失败。
除了威,未上市的哪吒汽车和威马汽车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资金短缺成为困扰这些新造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稳坐钓鱼台?何有自己的看法,“车企不仅要考虑繁荣,还要考虑如何逆风安全稳健地成长”。他表示,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投资项目将是Xpeng Motors未来的工作重点。
“变则通,通则久”。车企要有危机感,敢于改变。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近日,各大车企品牌陆续公布11月销量成绩。从盖世汽车汇总的数据来看,该月,在79的整体市场降幅下,多数车企难逃下滑境遇,当然一如往常,还是有“常胜将军”。
1900/1/1 0:00:0012月14日,盖世汽车由宁德时代官方获悉,同一日内,其先后同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为终端”)、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奇瑞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900/1/1 0:00:00大众汽车集团任命新质量和设计主管大众汽车集团正在重组质量和设计这两项跨品牌部门的职能,自2023年1月1日起,
1900/1/1 0:00:0012月23日,五菱汽车官宣,宏光MINIEV敞篷版于近日陆续下线,第一批敞篷已经发运并即将交付首批车主。
1900/1/1 0:00:00日前,车质网从长安汽车官方获悉,旗下全新轿车Lamore将于12月28日正式发布。新车或将命名为“逸达”,定位略高于现款逸动,并将采用全新的设计语言,动力部分搭载蓝鲸15T发动机。
1900/1/1 0:00:00日前,大众汽车官方表示,大众汽车计划未来几年在纯电平台上加大投入并进一步研发,MEB平台将成为MEB平台。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