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车企造电池,自讨苦吃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成本的飙升和话语权的减弱,正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汽车公司亲自制造电池。

这个阵营正在壮大。

对于不想当“农民工”的广汽来说,做电池已成定局。

早在今年8月,广汽就在做电池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动作。当时宣布公司将投资成立独立的电池公司。10月,这家独立的电池公司——银牌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公司由广汽爱安控股,将进行电池自研自产的产业化建设,以及独立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近日,由于派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工厂预计2023年10月交付厂房,2024年3月前完成一期6GWh生产线引进,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36GWh生产线引进,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机。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银牌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图片来源:广汽阿亚恩

除了广汽,蔚来也大张旗鼓地在动力电池上下手。

今年6月,在蔚来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李斌公开透露,他已经组建了一个超过400人的电池团队,计划自己研发电池。自研电池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搭载在蔚来20-30万元的全新品牌车型上。

随后10月,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池制造和销售。蔚来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董事长为李斌。此举意味着蔚来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制造公司。

尽管小鹏说没有电池自我研究的计划,但一些行为不可避免地令人怀疑。

就在11月,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亿人民币。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Xpeng Motors的联合创始人Henry。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附件制造、电池制造和电池零配件生产。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Xpeng Motors将自主研发动力电池,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钟亮加入小鹏,负责自主研发的电池项目。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图片来源:天眼查

不过,小鹏很快反驳了相关传言,并表示:“没有自行研究电池的计划。目前公司牢牢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表示“中良是小鹏的老员工,长期负责与各大电池厂的对接合作。”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全部采购自自己的福迪电池,长城、吉利等国内多家车企已经孵化或正在孵化自己的电池企业,而且不仅是国内车企,大众、通用等欧美车企也蠢蠢欲动,纷纷做好了自制电池的打算。

有人自讨苦吃。

做电池的车企阵容越来越大,但要做到“电池自由”并不容易。

首先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要知道广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公司,总投资109亿,蔚来成立的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

在R&D投资方面,去年R&D对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达到76.9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R&D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5.77亿元,其R&D人员早在去年就突破1万人。规模较小的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去年在研发上花费了2.85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创新航此前发布的上市招股书,其R&D人员已达2900人。

当然,对于一些车企来说,蔚来的R&D投资可能更有意义。今年5月,蔚来被曝投资2.185亿元在上海新建研发项目,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研发实验室31个。随后在6月,李斌透露蔚来拥有一支超过400人的电池相关团队。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项目工厂的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蔚来汽车环评报告截图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自产电池的成本还没算进去。

据悉,建设锂动力电池工厂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建、设备、安装费用、营运资金和其他费用。其中,仅锂电池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锂离子电池行业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3%-77%,每GWh设备投资约为1.84亿-3.35亿元。其他机构数据显示,锂电池设备方面,单个GWh设备投资约2.2亿元。

不止如此,锂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安装、原料储备、工人报酬也需要大量资金。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财报中披露,即使仔细估算,每GWh的投资也需要3亿元。

事实上,即使有钱,在动力电池领域也不容易跨过技术门槛。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此前曾表示,车企和电池厂的专业分工不同。车企擅长机械、电子等。电池涉及电化学系统,对电化学的理解往往不如专业电池公司深刻。

具体来说,动力电池的R&D和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创新(高镍、高硅、固态电池等)等前沿科学。)和结构创新(CTP、CTC、AB电池等。),还需要在制造端满足电池灯塔厂的高标准要求,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而且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很多,迭代快。仅仅是精简电池的电化学原理、机械结构设计、制造工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非常需要企业继续深耕。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车企要想通过自己做电池来降低成本,需要规模效应的支撑。

诚然,产量非常大的企业,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完全可以自己消化电池,降低成本,但对于年销量只有10万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自己做电池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统计,车企年销量至少要达到30万辆,自制电池才能获得规模化效益。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不过,即使达到这样的规模,毛利率也未必乐观。从电池厂商的现状来看,即使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也只有15%。这还是比较好的水平。据悉,中创新航2019年至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8%、13.63%和5.5%,部分电池厂商不赚钱甚至亏损。

不仅如此,未来几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还将上演。日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东在盖世汽车2022动力电池论坛上表示:“2023年,中国本土市场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会下降,而随着动力电池企业新增产能的释放,电池供应肯定会过剩。”利润下降往往伴随着产能过剩。

另外,车企涉足动力电池也可能涉及上游产业链的布局,比如材料端。近两年车企频繁投资锂矿,被认为是自研电池的重要一步。这不仅需要增加相关投入,而且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采矿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造车完全不同。

提高毛利率的需要

造电池很难,这些车企不会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仍然痴迷于此,是因为他们确实如此……不想承受电池价格上涨的痛苦(电池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几个月前,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到60%,他任职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透露,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长安不同车型的单车成本增加了约5000至3.5万元,这部分成本需要车企自己研究消化。他直言,“汽车厂惨了。”

瑞银(UBS)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龚敏最近在相关分享中也提到,每辆车的平均成本可能增加了1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

今年11月,调研机构“金十数据”根据多家知名车企的第三季度财报,统计了各家车企的单车利润数据。资料显示,除了特斯拉(9711美元,约合6.9万人民币)、奔驰、通用、宝马,其他车企利润最高只有1万人民币左右,其中SAIC单车利润约516美元,折合人民币3673元,广汽单车利润473美元,折合人民币3367元。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汽车公司表现不佳。

从这个角度来看,单车成本上涨1万元,对车企利润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更何况,与此同时,车企也面临着芯片涨价的现实。

“今年上半年,龙头企业锂矿业务利润率在70%左右,电池企业利润率在8%左右,整车企业利润率在5%左右甚至更低。”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虽然新能源电动化,但相关车企的利润水平在下游制造业中已经较低。

展望明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的取消也给车企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目前已有多家车企正式宣布涨价。例如,广汽阿亚恩表示,鉴于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以及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即将终止,广汽阿亚恩将上调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广汽阿亚恩正式宣布提价;图片来源:广汽阿亚恩

但是,涨价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不是好办法。如果把涨价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未必愿意接受。如果他们转向燃油车或者其他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车,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想办法。“要想在大众市场实现20%的毛利,就必须做电池和芯片,否则根本没有机会。”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表示。

他也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电池占整车成本近40%。如果电池厂商有20%的毛利,蔚来可以自己做这部分,可以增加8%的毛利(40%x 20%),加上自研芯片可以增加10%的毛利。如果正常车的毛利是10%,再加上多出来的10%,就达到20%。“如果达不到这个,那就完了。”

还是要两条轨道并行?

所以对于一些车企来说,电池还是要造的,只需要注意策略和节奏就可以了。

此前,广汽爱安总经理顾惠南多次表示:“广汽爱安坚持对外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与自研双轨并行。“其电池策略也是如此。据悉,未来广汽爱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主研发生产,而70%的低端电池将由外部电池公司制造。

除了广汽爱安,虽然长城孵化了蜂巢能源,蔚来肯定做了电池,但他们还是会从第三方动力电池厂商采购电池。据李斌称,从长远来看,蔚来希望70%由自己完成,30%由外部完成。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另据了解,根据大众动力电池的长期规划,未来80%的电池将来自自产或独立供应商,20%来自外部采购。

可见,在做电池这件事上,车企并不想“一步登天”。从目前来看,他们还是倾向于采取多重措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商正在建立合资企业,锁定产能,加强深度绑定。

在崔东树看来,自制电池将是未来整车厂商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动力电池R&D和制造的生产周期较长,初期R&D和制造投入成本巨大,短时间内普通车企难以承受。因此,与电池厂商合作或合资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式。成本的飙升和话语权的减弱,正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汽车公司亲自制造电池。

这个阵营正在壮大。

对于不想当“农民工”的广汽来说,做电池已成定局。

早在今年8月,广汽就在做电池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动作。当时宣布公司将投资成立独立的电池公司。10月,这家独立的电池公司——银牌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公司由广汽爱安控股,将进行电池自研自产的产业化建设,以及独立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近日,由于派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工厂预计2023年10月交付厂房,2024年3月前完成一期6GWh生产线引进,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36GWh生产线引进,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机。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银牌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图片来源:广汽阿亚恩

除了广汽,蔚来也大张旗鼓地在动力电池上下手。

今年6月,在蔚来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李斌公开透露,他已经组建了一个超过400人的电池团队,计划自己研发电池。自研电池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搭载在蔚来20-30万元的全新品牌车型上。

随后10月,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池制造和销售。蔚来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董事长为李斌。此举意味着蔚来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制造公司。

尽管小鹏说没有电池自我研究的计划,但一些行为不可避免地令人怀疑。

就在11月,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亿人民币。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Xpeng Motors的联合创始人Henry。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附件制造、电池制造和电池零配件生产。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Xpeng Motors将自主研发动力电池,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钟亮加入小鹏,负责自主研发的电池项目。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图片来源:天眼查

不过,小鹏很快反驳了相关传言,并表示:“没有自行研究电池的计划。目前公司牢牢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表示“中良是小鹏的老员工,长期负责与各大电池厂的对接合作。”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全部采购自自己的福迪电池,长城、吉利等国内多家车企已经孵化或正在孵化自己的电池企业,而且不仅是国内车企,大众、通用等欧美车企也蠢蠢欲动,纷纷做好了自制电池的打算。

有人自讨苦吃。

做电池的车企阵容越来越大,但要做到“电池自由”并不容易。

首先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要知道广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公司,总投资109亿,蔚来成立的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

在R&D投资方面,去年R&D对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达到76.9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R&D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5.77亿元,其R&D人员早在去年就突破1万人。规模较小的中国创新航空公司去年在研发上花费了2.85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创新航此前发布的上市招股书,其R&D人员已达2900人。

当然,对于一些车企来说,蔚来的R&D投资可能更有意义。今年5月,蔚来被曝投资2.185亿元在上海新建研发项目,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研发实验室31个。随后在6月,李斌透露蔚来拥有一支超过400人的电池相关团队。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项目工厂的平面布置图;图片来源:蔚来汽车环评报告截图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自产电池的成本还没算进去。

据悉,建设锂动力电池工厂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建、设备、安装费用、营运资金和其他费用。其中,仅锂电池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显示,锂离子电池行业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3%-77%,每GWh设备投资约为1.84亿-3.35亿元。其他机构数据显示,锂电池设备方面,单个GWh设备投资约2.2亿元。

不止如此,锂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安装、原料储备、工人报酬也需要大量资金。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财报中披露,即使仔细估算,每GWh的投资也需要3亿元。

事实上,即使有钱,在动力电池领域也不容易跨过技术门槛。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此前曾表示,车企和电池厂的专业分工不同。车企擅长机械、电子等。电池涉及电化学系统,对电化学的理解往往不如专业电池公司深刻。

具体来说,动力电池的R&D和生产不仅涉及材料创新(高镍、高硅、固态电池等)等前沿科学。)和结构创新(CTP、CTC、AB电池等。),还需要在制造端满足电池灯塔厂的高标准要求,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而且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很多,迭代快。仅仅是精简电池的电化学原理、机械结构设计、制造工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非常需要企业继续深耕。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车企要想通过自己做电池来降低成本,需要规模效应的支撑。

诚然,产量非常大的企业,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完全可以自己消化电池,降低成本,但对于年销量只有10万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自己做电池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统计,车企年销量至少要达到30万辆,自制电池才能获得规模化效益。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不过,即使达到这样的规模,毛利率也未必乐观。从电池厂商的现状来看,即使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也只有15%。这还是比较好的水平。据悉,中创新航2019年至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8%、13.63%和5.5%,部分电池厂商不赚钱甚至亏损。

不仅如此,未来几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还将上演。日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东在盖世汽车2022动力电池论坛上表示:“2023年,中国本土市场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会下降,而随着动力电池企业新增产能的释放,电池供应肯定会过剩。”利润下降往往伴随着产能过剩。

另外,车企涉足动力电池也可能涉及上游产业链的布局,比如材料端。近两年车企频繁投资锂矿,被认为是自研电池的重要一步。这不仅需要增加相关投入,而且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采矿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造车完全不同。

提高毛利率的需要

造电池很难,这些车企不会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仍然痴迷于此,是因为他们确实如此……不想承受电池价格上涨的痛苦(电池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几个月前,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到60%,他任职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透露,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导致长安不同车型的单车成本增加了约5000至3.5万元,这部分成本需要车企自己研究消化。他直言,“汽车厂惨了。”

瑞银(UBS)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龚敏最近在相关分享中也提到,每辆车的平均成本可能增加了1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

今年11月,调研机构“金十数据”根据多家知名车企的第三季度财报,统计了各家车企的单车利润数据。资料显示,除了特斯拉(9711美元,约合6.9万人民币)、奔驰、通用、宝马,其他车企利润最高只有1万人民币左右,其中SAIC单车利润约516美元,折合人民币3673元,广汽单车利润473美元,折合人民币3367元。蔚来、小鹏和理想等汽车公司表现不佳。

从这个角度来看,单车成本上涨1万元,对车企利润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更何况,与此同时,车企也面临着芯片涨价的现实。

“今年上半年,龙头企业锂矿业务利润率在70%左右,电池企业利润率在8%左右,整车企业利润率在5%左右甚至更低。”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虽然新能源电动化,但相关车企的利润水平在下游制造业中已经较低。

展望明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的取消也给车企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目前已有多家车企正式宣布涨价。例如,广汽阿亚恩表示,鉴于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以及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即将终止,广汽阿亚恩将上调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广汽阿亚恩正式宣布提价;图片来源:广汽阿亚恩

但是,涨价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不是好办法。如果把涨价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未必愿意接受。如果他们转向燃油车或者其他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车,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想办法。“要想在大众市场实现20%的毛利,就必须做电池和芯片,否则根本没有机会。”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表示。

他也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电池占整车成本近40%。如果电池厂商有20%的毛利,蔚来可以自己做这部分,可以增加8%的毛利(40%x 20%),加上自研芯片可以增加10%的毛利。如果正常车的毛利是10%,再加上多出来的10%,就达到20%。“如果达不到这个,那就完了。”

还是要两条轨道并行?

所以对于一些车企来说,电池还是要造的,只需要注意策略和节奏就可以了。

此前,广汽爱安总经理顾惠南多次表示:“广汽爱安坚持对外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与自研双轨并行。“其电池策略也是如此。据悉,未来广汽爱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主研发生产,而70%的低端电池将由外部电池公司制造。

除了广汽爱安,虽然长城孵化了蜂巢能源,蔚来肯定做了电池,但他们还是会从第三方动力电池厂商采购电池。据李斌称,从长远来看,蔚来希望70%由自己完成,30%由外部完成。

Weilai, Ai 'an, Tucki, Volkswagen, BMW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另据了解,根据大众动力电池的长期规划,未来80%的电池将来自自产或独立供应商,20%来自外部采购。

可见,在做电池这件事上,车企并不想“一步登天”。从目前来看,他们还是倾向于采取多重措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商正在建立合资企业,锁定产能,加强深度绑定。

在崔东树看来,自制电池将是未来整车厂商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动力电池R&D和制造的生产周期较长,初期R&D和制造投入成本巨大,短时间内普通车企难以承受。因此,与电池厂商合作或合资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式。

标签:蔚来埃安小鹏大众宝马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宁德时代与华为终端签署合作备忘录

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宁德时代”)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为终端”)在福建宁德签署合作备忘录。

1900/1/1 0:00:00
西门子将在美国得州建充电桩工厂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电动汽车技术与基础设施巨头西门子eMobility公司宣布,

1900/1/1 0:00:00
中汽协:11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78.6 万辆,同比增长 72.3%

第一电动近日消息,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

1900/1/1 0:00:00
加速追赶行业龙头,丰田或将调整电动化战略

为了尽快缩小与行业龙头特斯拉和比亚迪等企业在产品价格、性能上的差距,丰田或将调整其电动化战略。

1900/1/1 0:00:00
EV晨报 | 特斯拉全球订单减少至20万辆以下;路特斯Type 133最新谍照曝光

1、德国首家蔚来中心在柏林开业德国柏林是欧洲第二座蔚来中心,它坐落于库达姆大街Kurfurstendamm),靠近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1900/1/1 0:00:00
明年量产 黑芝麻智能/东风集团深化合作

近日,黑芝麻智能宣布获得东风集团旗下东风乘用车首款纯电轿车和首款纯电SUV两大车型的项目定点。同时,东风集团旗下东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黑芝麻智能进行战略投资,持续深化双方合作。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