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震动了rim,但这次不是为了造车而来。
1月12日,当吉利天猫店直播播到中场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突然现身,开始讲述星月L增程电动版背后的技术和研发故事,吸引了近130万人观看。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去直播间,也是他第一次来到阿里公园。但他此行最大的目的不是带货直播,而是代表吉利与阿里敲定一笔生意,关于“数字与现实的融合”。
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的合作似乎是行业的一种趋势。在吉利之前,阿里已经与多家车企合作,比如,与SAIC合作打造“智记汽车”,与Xpeng Motors合作建立超大规模自动驾驶智能计算中心。阿里云的“车云”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了中国70%以上的汽车企业。
但这一次,阿里和吉利牵手,不仅仅是卖车,更是在智能上做文章。涉及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与智能出行、智能数字营销,涵盖汽车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流程。
他们既是浙江企业的领军人物,也是从0到1的顶级民营企业,更是顶级互联网企业,更是中国汽车崛起的代表。为什么阿里和吉利是双向的?是什么因素让双方选择在2023年这个时间节点宣布合作?
阿里是有备而来:八年磨一剑,不仅仅是线上卖车。
半年来,阿里在汽车圈多次高调亮相,涵盖数字化工厂、自动驾驶智能计算平台、车辆电商直销等领域。
从阿里的角度来看,解读这次与吉利的合作,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在底层基础设施方面,阿里云可以为车企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计算服务。超大规模计算中心就是一例,它将与车企共建数字化工厂,帮助车企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
第二,在智能驾驶舱和智能服务方面,阿里旗下拥有斑马智行、阿里云和高德,还将为吉利旗下汽车品牌的智能驾驶舱和智能出行提供服务。
再次,在营销方面,阿里提供了车企直接销售车辆的平台,简化了线上大额支付的问题,真正将车企的DTC模式开放给用户。
毫无疑问,阿里显然是有备而来,车企从生产、技术研发到营销甚至售后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事实上,阿里走到这一步,至少花了8年时间。
阿里最早涉足汽车智能是在2014年与SAIC合作,共同开发智能汽车OS系统,该系统由时任阿里云总裁王坚博士负责。
两年后,阿里和SAIC成功开发了——AliOS,这是中国第一个智能车载OS系统。搭载该系统的荣威RX5一经上市,短短半年就销售近10万辆,长期蝉联同类车型月销量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内部筹建斑马的时间恰逢收购高德。在研发之初,斑马系统集成了高德的地图和导航定位功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斑马拓展了更多的车企,寻求合作,以求尽快在业务上落地。
这期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更倾向于在内部开发自己的车载OS系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技术供应商很少拿下单供项目。
主要原因是技术还不成熟。雷锋。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了解到,当时车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的购买成本相当于一台发动机的价格,而发动机是车辆最贵的部件之一。
没想到,阿里不仅没有放弃,还多次加码。2020年,阿里重组新斑马,原菜鸟ET实验室主任张春晖亲自挂帅,出任斑马智行联席CEO,并从th抽调多名老将……以前的云OS部门坐镇。同时进一步确定了斑马从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舱系统到智能车辆操作系统的三步走战略。
如果回头看阿里早期对智能车载OS系统的押注,那不是盲目烧钱,就是判断失误。
“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汽车做得再好,都是沙滩上的高楼。”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在第四届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全球创新大会上发言,谈到了汽车操作系统自主化的重要性。
如今,斑马已经与SAIC、一汽、大众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采用AliOS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的车企,可以将主力车型的软件开发周期从13个月缩短到6个月。
除了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舱,斑马还在智能驾驶领域探索战场。斑马正在携手国内一线芯片公司芯驰,共同研发“AI+OS+芯片”的全栈式客舱泊车集成方案,即驾驶舱、驾驶、泊车场景共享一套芯片、传感器、域控制器,为车企解锁软硬件耦合,提升研发效率。此外,斑马与地平线共同构建智能驾驶生态平台,为自动驾驶算法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软硬件支撑平台。
如果说斑马的成立只是阿里在汽车行业的小实验,那么第二阶段的主角就是阿里云及其AI能力。
2022年恰逢阿里在AI和自动驾驶方面频频发力。
从底层研究来看,阿里在AI上的投入已经很多年,加上数据积累和大模型开发,有技术自信。
2022年WAIC,阿里达摩院发布了一系列依桐大型模型。这是国内第一个“统一”的基地,也是业内第一次实现模态表示、任务表示和模型结构的统一。在不引入新结构的情况下,单个模型可以同时处理10多种多模态任务,升级后可以处理30多种,这是阿里在探索AI前沿领域的实力的又一次展示。
达摩院的大模型具有超越传统AI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在全场景对话、多模态交互、智能内容生成等方面,可以改善汽车的人机交互体验,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服务。
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实力也得到了验证。
2022年8月,阿里云正式宣布与Xpeng Motors合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共建心算中心。这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计算集群,也是中国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营的,专门为自动驾驶设计的集群。
阿里以大规模融合计算能力作为AI模型迭代的基础,再与汽车业务深度结合,为智能计算中心提供计算能力集群、性能加速工具和AI大数据平台,大幅提升模型训练性能、GPU资源利用率和算法开发效率。
乌兰察布的风吹来,却吹向四面八方的游客。阿里与吉利的合作还提到,未来双方将共同建设新的智能计算中心。
目前,阿里汽车云已经服务了国内70%以上的汽车企业,既有一汽、SAIC、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主机厂,也有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还有地平线等新兴芯片公司。
有意思的是,做电商起家的阿里,把“线上卖车”放在了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近两年才开始发力。
车企与阿里合作后,消费者只要在天猫上选车、看车、做购车计划,就可以一键卖车,新车下线后可以直接送货上门。如果缺钱,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阿瑟……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DTC模式的市场增长空间:2022年,消费者在淘宝天猫上主动搜索各种模式的人数比2021年增长53%,直播商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4%。
至此,阿里终于拼出了自己的汽车地图。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它找到了属于互联网企业的特殊位置。
只是,为什么是现在?
“软件定义的汽车”:从伪命题到智能共识
“SDV(软件定义车辆)”是在2007年IEEE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说这是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典型代表(最早的想法)。15年后,这个概念被从业者反复提及。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甚至断言,软件定义的汽车将使“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到2025年,许多汽车公司很可能会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但在当时的传统汽车人眼里,“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太扯淡了,一群只会用“0”和“1”的互联网人对造车完全没有恐惧。
因为汽车的生产制造,有太多的诀窍问题。一辆车有成千上万个总成零件,哪怕一个螺丝转不到一圈,汽车生产的完整性都会出问题。
而“软件定义汽车”更像是一个空洞无物、难以验证的伪命题。以至于阿里与SAIC合作研发汽车OS操作系统,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一度被视为互联网巨头争相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的一。
但是既然子弹已经穿透了膛,我们不妨让它再飞久一点。
过去十年,除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互联网还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工厂和电商直销模式的变革,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生产、R&D甚至销售模式。同时也让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等原本小众的行业变得炙手可热。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融资事件超过100起。
互联网思维逐渐渗透到传统汽车行业,一场汽车的智能化变革正在汹涌的人潮中发生。
以数字化汽车工厂为例,国内豪华标杆红旗近年来掀起了一波生产智能化浪潮。依托阿里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的技术优势,红旗盛世新能源汽车工厂近2万台设备实时在线,数据采集响应时间100毫秒,为生产过程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同时快速响应用户定制产品需求。
有业内人士向雷锋网透露。com认为,仅涂装车间空调能耗的优化,一年就可以节省上百万的成本。
自动驾驶是智能变革的代名词。如前所述,小鹏和阿里云今年共建的“Boom”智能计算中心就是典型。自动驾驶模型训练速度提升近170倍,核心模型训练时间从7天缩短至1小时。
制造业和自动驾驶的变化只是表象。回顾“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它代表了互联网行业与汽车制造业之间的生产模式博弈。前者想通过软件升级和数字化能力,改变汽车制造业原有的低效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给传统汽车制造注入创新的灵魂。
正如在合作中,李书福所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向下半场的‘智能化’,而智能化的转型是由一个能够全面覆盖R&D、制造和销售的数字化系统来支撑的。”
如果说吉利的转型是一条亮线,代表了传统汽车厂商对趋势的坚定判断。那么在阿里这边,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也导致了汽车智能化的必然变革。
Acc……丁向国家发改委透露,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普及率达到82%。宏观上,汽车行业已经转向“智造”下半场。更形象的说,在过去的2022年,量产成为自动驾驶的主旋律,商业化已经看到了真正的篇章。
在此期间,阿里等IT互联网玩家需要承担新的责任,也是创造新价值的时候。
2022年底,向全体员工发邮件,宣布组织变革,并将新年的关键词定为“金”。
如何“进入”?
用他的话说,“2023年最大的机会是扎根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高度融合。”“数实合一”是阿里“入口”的关键。
回顾20世纪初,美国经过多次产业变革跃升至全球汽车产业链顶端,而中国汽车工业却功亏一篑。
时过境迁,一个新的体系正在酝酿,在汹涌澎湃的大潮中,勇于前行的玩家们正在把可能变成必然。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互联网震动了rim,但这次不是为了造车而来。
1月12日,当吉利天猫店直播播到中场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突然现身,开始讲述星月L增程电动版背后的技术和研发故事,吸引了近130万人观看。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去直播间,也是他第一次来到阿里公园。但他此行最大的目的不是带货直播,而是代表吉利与阿里敲定一笔生意,关于“数字与现实的融合”。
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的合作似乎是行业的一种趋势。在吉利之前,阿里已经与多家车企合作,比如,与SAIC合作打造“智记汽车”,与Xpeng Motors合作建立超大规模自动驾驶智能计算中心。阿里云的“车云”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了中国70%以上的汽车企业。
但这一次,阿里和吉利牵手,不仅仅是卖车,更是在智能上做文章。涉及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与智能出行、智能数字营销,涵盖汽车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流程。
他们既是浙江企业的领军人物,也是从0到1的顶级民营企业,更是顶级互联网企业,更是中国汽车崛起的代表。为什么阿里和吉利是双向的?是什么因素让双方选择在2023年这个时间节点宣布合作?
阿里是有备而来:八年磨一剑,不仅仅是线上卖车。
半年来,阿里在汽车圈多次高调亮相,涵盖数字化工厂、自动驾驶智能计算平台、车辆电商直销等领域。
从阿里的角度来看,解读这次与吉利的合作,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在底层基础设施方面,阿里云可以为车企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计算服务。超大规模计算中心就是一例,它将与车企共建数字化工厂,帮助车企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
第二,在智能驾驶舱和智能服务方面,阿里旗下拥有斑马智行、阿里云和高德,还将为吉利旗下汽车品牌的智能驾驶舱和智能出行提供服务。
再次,在营销方面,阿里提供了车企直接销售车辆的平台,简化了线上大额支付的问题,真正将车企的DTC模式开放给用户。
毫无疑问,阿里显然是有备而来,车企从生产、技术研发到营销甚至售后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事实上,阿里走到这一步,至少花了8年时间。
阿里最早涉足汽车智能是在2014年与SAIC合作,共同开发智能汽车OS系统,该系统由时任阿里云总裁王坚博士负责。
两年后,艾尔……SAIC成功开发了中国首款智能车载OS系统——AliOS。搭载该系统的荣威RX5一经上市,短短半年就销售近10万辆,长期蝉联同类车型月销量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内部筹建斑马的时间恰逢收购高德。在研发之初,斑马系统集成了高德的地图和导航定位功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斑马拓展了更多的车企,寻求合作,以求尽快在业务上落地。
这期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更倾向于在内部开发自己的车载OS系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技术供应商很少拿下单供项目。
主要原因是技术还不成熟。雷锋。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了解到,当时车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的购买成本相当于一台发动机的价格,而发动机是车辆最贵的部件之一。
没想到,阿里不仅没有放弃,还多次加码。2020年,阿里重组新斑马,原菜鸟ET实验室主任张春晖亲自挂帅,出任斑马智行联席CEO,并从之前的云OS部门抽调多名老将坐镇。同时进一步确定了斑马从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智能驾驶舱系统到智能车辆操作系统的三步走战略。
如果回头看阿里早期对智能车载OS系统的押注,那不是盲目烧钱,就是判断失误。
“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汽车做得再好,都是沙滩上的高楼。”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在第四届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全球创新大会上发言,谈到了汽车操作系统自主化的重要性。
如今,斑马已经与SAIC、一汽、大众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采用AliOS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的车企,可以将主力车型的软件开发周期从13个月缩短到6个月。
除了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舱,斑马还在智能驾驶领域探索战场。斑马正在携手国内一线芯片公司芯驰,共同研发“AI+OS+芯片”的全栈式客舱泊车集成方案,即驾驶舱、驾驶、泊车场景共享一套芯片、传感器、域控制器,为车企解锁软硬件耦合,提升研发效率。此外,斑马与地平线共同构建智能驾驶生态平台,为自动驾驶算法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软硬件支撑平台。
如果说斑马的成立只是阿里在汽车行业的小实验,那么第二阶段的主角就是阿里云及其AI能力。
2022年恰逢阿里在AI和自动驾驶方面频频发力。
从底层研究来看,阿里在AI上的投入已经很多年,加上数据积累和大模型开发,有技术自信。
2022年WAIC,阿里达摩院发布了一系列依桐大型模型。这是国内第一个“统一”的基地,也是业内第一次实现模态表示、任务表示和模型结构的统一。在不引入新结构的情况下,单个模型可以同时处理10多种多模态任务,升级后可以处理30多种,这是阿里在探索AI前沿领域的实力的又一次展示。
达摩院的大模型具有超越传统AI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在全场景对话、多模态交互、智能内容生成等方面,可以改善汽车的人机交互体验,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服务。
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实力也得到了验证。
2022年8月,阿里云正式宣布与Xpeng Motors合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共建心算中心。这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计算集群,也是第一个投入实际应用的集群……中国的口粮,这是专门为自动驾驶设计的。
阿里以大规模融合计算能力作为AI模型迭代的基础,再与汽车业务深度结合,为智能计算中心提供计算能力集群、性能加速工具和AI大数据平台,大幅提升模型训练性能、GPU资源利用率和算法开发效率。
乌兰察布的风吹来,却吹向四面八方的游客。阿里与吉利的合作还提到,未来双方将共同建设新的智能计算中心。
目前,阿里汽车云已经服务了国内70%以上的汽车企业,既有一汽、SAIC、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主机厂,也有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还有地平线等新兴芯片公司。
有意思的是,做电商起家的阿里,把“线上卖车”放在了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近两年才开始发力。
车企与阿里合作后,消费者只要在天猫上选车、看车、做购车计划,就可以一键卖车,新车下线后可以直接送货上门。如果缺钱,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DTC模式的市场增长空间:2022年,消费者在淘宝天猫上主动搜索各种模式的人数比2021年增长53%,直播商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4%。
至此,阿里终于拼出了自己的汽车地图。在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它找到了属于互联网企业的特殊位置。
只是,为什么是现在?
“软件定义的汽车”:从伪命题到智能共识
“SDV(软件定义车辆)”是在2007年IEEE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说这是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典型代表(最早的想法)。15年后,这个概念被从业者反复提及。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甚至断言,软件定义的汽车将使“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到2025年,许多汽车公司很可能会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但在当时的传统汽车人眼里,“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太扯淡了,一群只会用“0”和“1”的互联网人对造车完全没有恐惧。
因为汽车的生产制造,有太多的诀窍问题。一辆车有成千上万个总成零件,哪怕一个螺丝转不到一圈,汽车生产的完整性都会出问题。
而“软件定义汽车”更像是一个空洞无物、难以验证的伪命题。以至于阿里与SAIC合作研发汽车OS操作系统,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一度被视为互联网巨头争相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的一。
但是既然子弹已经穿透了膛,我们不妨让它再飞久一点。
过去十年,除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互联网还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工厂和电商直销模式的变革,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生产、R&D甚至销售模式。同时也让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等原本小众的行业变得炙手可热。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融资事件超过100起。
互联网思维逐渐渗透到传统汽车行业,一场汽车的智能化变革正在汹涌的人潮中发生。
以数字化汽车工厂为例,国内豪华标杆红旗近年来掀起了一波生产智能化浪潮。依托阿里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的技术优势,红旗盛世新能源汽车工厂近2万台设备实时在线,数据采集响应时间100毫秒,为生产过程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同时快速响应用户定制产品需求。
有业内人士向雷锋网透露。空调的优化……仅喷漆车间的能源消耗一年就可以节省数百万的成本。
自动驾驶是智能变革的代名词。如前所述,小鹏和阿里云今年共建的“Boom”智能计算中心就是典型。自动驾驶模型训练速度提升近170倍,核心模型训练时间从7天缩短至1小时。
制造业和自动驾驶的变化只是表象。回顾“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它代表了互联网行业与汽车制造业之间的生产模式博弈。前者想通过软件升级和数字化能力,改变汽车制造业原有的低效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给传统汽车制造注入创新的灵魂。
正如在合作中,李书福所说:“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向下半场的‘智能化’,而智能化的转型是由一个能够全面覆盖R&D、制造和销售的数字化系统来支撑的。”
如果说吉利的转型是一条亮线,代表了传统汽车厂商对趋势的坚定判断。那么在阿里这边,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也导致了汽车智能化的必然变革。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普及率达到82%。宏观上,汽车行业已经转向“智造”下半场。更形象的说,在过去的2022年,量产成为自动驾驶的主旋律,商业化已经看到了真正的篇章。
在此期间,阿里等IT互联网玩家需要承担新的责任,也是创造新价值的时候。
2022年底,向全体员工发邮件,宣布组织变革,并将新年的关键词定为“金”。
如何“进入”?
用他的话说,“2023年最大的机会是扎根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高度融合。”“数实合一”是阿里“入口”的关键。
回顾20世纪初,美国经过多次产业变革跃升至全球汽车产业链顶端,而中国汽车工业却功亏一篑。
时过境迁,一个新的体系正在酝酿,在汹涌澎湃的大潮中,勇于前行的玩家们正在把可能变成必然。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1月16日,特斯拉迎来2023年第一波OTA,版本号为202244308。其中包括了微信小程序、AppleMusic、春节定制版灯光秀、手写输入法、赛道模式等十多项实用功能。
1900/1/1 0:00:002022年10月28日,ADAYO华阳集团002906SZ发布了一份“亮眼”的三季报。
1900/1/1 0:00:00德国工会炮轰特斯拉工时过长特斯拉受到了德国工会IGMetall和政界人士的抨击,原因是柏林工厂工人们指控其工作时间不合理,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1900/1/1 0:00:00燃油车越来越不香了,这一点从各国对待燃油车的态度都可看出。其中,英国、挪威等国,也在积极谋划彻底禁售燃油车。未来,汽车市场也将全面转向电动化。
1900/1/1 0:00:002022年,集度汽车开启快节奏造车模式。自发布全新车标后,集度启动融资、寻求合作伙伴等方式来为造车铺路。
1900/1/1 0:00:00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共受理国内轿车投诉量累计为15299宗,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期国内轿车(除进口车)销量约为2989万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