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苹果、小米开始向汽车领域进军,不仅是因为电动车领域是未来的主赛道,也是因为他们的智能手机领域逐渐饱和。
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庞大,产值数万亿,市场巨大。根据2022年3月的数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将超过3540亿美元,任何想进入可预见道路的人都会想早点进入。
看来汽车厂商不甘心被动,组织反击,开始做手机和智能手表。吉利入股魅族对标苹果,蔚来组建手机团队,蔚来宣布2023年新机亮相。吉利蔚来甚至比亚迪都加入了打造“智能手表”的行业。
其实手机和汽车不是在争生意,而是在向一个大目标靠近。
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手机和汽车正在相互融合。在智能化和软件生态方面,手机厂商都在下大力气,比如苹果的CarPlay,华为的鸿蒙系统车载系统,都在垄断汽车的大脑,软件定义汽车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依靠手机为其提供软件优势的智能汽车,正在拓展使用场景,开始摆脱原有的“钢铁机械”标签,赋予汽车更丰富的出行工具和全场景的新价值。
小米、苹果、华为其实都不能定义为手机厂商。手机只是其中一个强大的分支。其实都是创新型科技企业。
而且,科技巨头们好像真的在造车。无论是一期投资100亿的小米汽车,还是进入九年征程的苹果汽车,还是车企最强“辅助”华为,在汽车领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01
在唱衰与期待中前行
虽然是汽车圈新人,但也不是无名小卒。不管是唱的不好还是期待,都意味着背后巨大的压力。
华为选择的不是造“整车”,而是造助力车企业的好车。因此,华为利用自身科技公司的定位,通过专注ICT技术,为智能汽车定位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传统汽车没有的增量零部件:包括高精度地图、芯片、传感硬件(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服务等。
华为汽车的布局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零部件供应模式、解决方案集成HI模式和智能选车模式。
最接近造车的三个是智能选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华为不仅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和内饰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还负责整车营销和终端销售。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在渠道和品牌上深得加持,参与度和主导地位最深。
华为推出的AITO Sailis是一款智能选车车型,今年的表现也比较亮眼。全年累计销量7.5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增长最快的品牌,更多车企注意到了这款车型旺盛的生命力。
此前,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时,余承东居然出现了,而且是C位,这也印证了合作伙伴的不断扩大。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玉群、力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来春也出席了会议。
年初,江淮汽车也选择了华为智能ca的合作路线……选择。据悉,奇瑞和华为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发布。此外,BAIC还将推出智能选车业务。加上赛勒斯和江淮,华为的智能选车团队正在快速壮大。
华为在造车领域进展比较顺利,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相比小米和苹果,华为似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代表。
显然,苹果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依靠科技的“幕后大亨”。苹果的野心是巨大的,小米也有自己的野心。
2014年,“泰坦计划”让苹果造车成为公开的秘密。在库比蒂诺总部附近的一个秘密地点,1000多名汽车专家和工程师开始为苹果汽车打造完全自动驾驶的梦想。
2021年3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带着眼泪和满满的口碑为小米汽车带队,带着全栈自研的野心,开始了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过度的野心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负担。
步入2023年,是苹果汽车发展的第九个年头。四个负责人,发展目标不断变化放弃。最初的全自动驾驶也在尝试失败后放弃,发布计划推迟到2026年,价格区间也降到了10万美元以下。这将与特斯拉Model S和梅赛德斯EQS在同一赛道上竞争。
苹果似乎不再为“爱”而“疯狂”,开始关注现实。对于当前高速变化的年份,降价2万元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妥协,也是产品定位的重大转变。延迟一年,意味着很多未知和竞争对手将大量涌现。
小米的情况也差不多。雷军在今年的小米发布会上第一次将小米推至前后,随即宣布这是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前最后一次发布和澄清一切。
只是在谣言满天飞的月初,小米公关部总经理无奈回了最后一句“小米汽车品牌获批是假消息”。
以苹果小米的品牌效应,他们不可能在沉默中成就大事,只能在歌唱和期待中前行。
02
先造车架,再装轮子。
他们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如何在同一辆电动车上压出不同的车辙?
0
虽然车没看到半个轮子,但两人的车辙开始清晰。苹果很早就开始“布局”,小米“组织”得很快,两家都有自己的框架和思路。
虽然苹果已经放弃了完全自动驾驶,但是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化的追求依然执着。
苹果打算在汽车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可以说是自动驾驶“眼睛”的缩影。当结合激光雷达、雷达和相机系统时,理论上,未来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1
各种传感器流出的海量数据,以及基于云端的智能等管理功能,未来的汽车将需要大量的处理能力。
苹果的优势在于其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经验和积累。据悉,苹果公司开发了一套车载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连接了一个代号为Denali的定制传感器阵列,其高端处理器的计算能力相当于苹果电脑Mac中用于AI功能的四个最佳芯片的总和。
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正在迅速打造自己的造车团队。
2
首先,小米投资了多家汽车芯片相关公司。2021年9月,小米投资黑芝麻Inte……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公司的头部企业igence,这是其在汽车上游核心芯片的首次投资。
今年7月,小米还参与了云图半导体数亿元的A+轮融资,云图专注于车载级芯片的研发。年底,小米独家投资了去年刚刚成立的奥信科技。本轮融资将用于车载网络(CAN/以太网PHY)系列芯片的研发。
3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芯片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的“硬通货”。在硬核芯片的基础上,可以随意构建更复杂的自动驾驶和智能。
小米也非常重视自动驾驶。6月8日,国内激光雷达的独角兽公司沃赛科技宣布完成超3亿美元融资,领投方之一为小米集团。一个多月后,小米集团领投了另一家专注毫米波雷达的公司上海几何合伙人,融资金额近4亿元。
4
小米CEO雷军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取胜的关键点,小米自动驾驶也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
另外,手机厂商在生态交互上的优势是传统汽车公司无法比拟的。苹果的Carplay能被很多汽车公司应用,正是因为其手机用户生态链的广泛性和封闭性。
5
小米和苹果都拥有知名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人工智能虚拟助手Siri和萧艾。与苹果类似,小米在实施汽车项目时,将AI作为重中之重。如果这些都能很好的融入到车上,交互方面就会成为他们的优势。
可以看出,与华为的果断行动不同,小米和苹果都在布局和组织,而且还在搭建越来越大的框架。虽然这些框架有非常明确的细分领域和品牌特征,但毕竟不是手机四个轮子就能上路的,时间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
6
手机和汽车的跨界,其实就是技术兼容,寻找新的主机。在软硬件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汽车似乎有望成为科技的新载体。
正因如此,手机厂商可以将上个时代手机积累的AI、软件、芯片、生态链等合理整合到汽车上,跨界手机公司可能会为智能电动车开辟新的领域。但是时间不等人。越晚市场越饱和,剩下的空间就越少。华为、苹果、小米开始向汽车领域进军,不仅是因为电动车领域是未来的主赛道,也是因为他们的智能手机领域逐渐饱和。
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庞大,产值数万亿,市场巨大。根据2022年3月的数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将超过3540亿美元,任何想进入可预见道路的人都会想早点进入。
看来汽车厂商不甘心被动,组织反击,开始做手机和智能手表。吉利入股魅族对标苹果,蔚来组建手机团队,蔚来宣布2023年新机亮相。吉利蔚来甚至比亚迪都加入了打造“智能手表”的行业。
其实手机和汽车不是在争生意,而是在向一个大目标靠近。
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不断发展,手机和汽车正在相互融合。在智能化和软件生态方面,手机厂商正在做很大的e……orts,比如苹果的CarPlay,华为的鸿蒙系统车载系统,这些都在垄断汽车的大脑,软件定义汽车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依靠手机为其提供软件优势的智能汽车,正在拓展使用场景,开始摆脱原有的“钢铁机械”标签,赋予汽车更丰富的出行工具和全场景的新价值。
小米、苹果、华为其实都不能定义为手机厂商。手机只是其中一个强大的分支。其实都是创新型科技企业。
而且,科技巨头们好像真的在造车。无论是一期投资100亿的小米汽车,还是进入九年征程的苹果汽车,还是车企最强“辅助”华为,在汽车领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01
在唱衰与期待中前行
虽然是汽车圈新人,但也不是无名小卒。不管是唱的不好还是期待,都意味着背后巨大的压力。
华为选择的不是造“整车”,而是造助力车企业的好车。因此,华为利用自身科技公司的定位,通过专注ICT技术,为智能汽车定位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传统汽车没有的增量零部件:包括高精度地图、芯片、传感硬件(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服务等。
华为汽车的布局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零部件供应模式、解决方案集成HI模式和智能选车模式。
最接近造车的三个是智能选车模式,因为只有这样华为不仅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和内饰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还负责整车营销和终端销售。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在渠道和品牌上深得加持,参与度和主导地位最深。
华为推出的AITO Sailis是一款智能选车车型,今年的表现也比较亮眼。全年累计销量7.5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增长最快的品牌,更多车企注意到了这款车型旺盛的生命力。
此前,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时,余承东居然出现了,而且是C位,这也印证了合作伙伴的不断扩大。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玉群、力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来春也出席了会议。
年初,江淮汽车也选择了华为智能选车的合作路线。据悉,奇瑞和华为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发布。此外,BAIC还将推出智能选车业务。加上赛勒斯和江淮,华为的智能选车团队正在快速壮大。
华为在造车领域进展比较顺利,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相比小米和苹果,华为似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代表。
显然,苹果并不满足于做一个依靠科技的“幕后大亨”。苹果的野心是巨大的,小米也有自己的野心。
2014年,“泰坦计划”让苹果造车成为公开的秘密。在库比蒂诺总部附近的一个秘密地点,1000多名汽车专家和工程师开始为苹果汽车打造完全自动驾驶的梦想。
2021年3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带着眼泪和满满的口碑为小米汽车带队,带着全栈自研的野心,开始了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
对于汽车行业……试一试,过度的野心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负担。
步入2023年,是苹果汽车发展的第九个年头。四个负责人,发展目标不断变化放弃。最初的全自动驾驶也在尝试失败后放弃,发布计划推迟到2026年,价格区间也降到了10万美元以下。这将与特斯拉Model S和梅赛德斯EQS在同一赛道上竞争。
苹果似乎不再为“爱”而“疯狂”,开始关注现实。对于当前高速变化的年份,降价2万元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妥协,也是产品定位的重大转变。延迟一年,意味着很多未知和竞争对手将大量涌现。
小米的情况也差不多。雷军在今年的小米发布会上第一次将小米推至前后,随即宣布这是小米汽车正式亮相前最后一次发布和澄清一切。
只是在谣言满天飞的月初,小米公关部总经理无奈回了最后一句“小米汽车品牌获批是假消息”。
以苹果小米的品牌效应,他们不可能在沉默中成就大事,只能在歌唱和期待中前行。
02
先造车架,再装轮子。
他们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如何在同一辆电动车上压出不同的车辙?
0
虽然车没看到半个轮子,但两人的车辙开始清晰。苹果很早就开始“布局”,小米“组织”得很快,两家都有自己的框架和思路。
虽然苹果已经放弃了完全自动驾驶,但是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化的追求依然执着。
苹果打算在汽车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可以说是自动驾驶“眼睛”的缩影。当结合激光雷达、雷达和相机系统时,理论上,未来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1
各种传感器流出的海量数据,以及基于云端的智能等管理功能,未来的汽车将需要大量的处理能力。
苹果的优势在于其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经验和积累。据悉,苹果公司开发了一套车载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连接了一个代号为Denali的定制传感器阵列,其高端处理器的计算能力相当于苹果电脑Mac中用于AI功能的四个最佳芯片的总和。
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正在迅速打造自己的造车团队。
2
首先,小米投资了多家汽车芯片相关公司。2021年9月,小米投资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公司头部企业黑芝麻智能,这是其在汽车上游核心芯片的首次投资。
今年7月,小米还参与了云图半导体数亿元的A+轮融资,云图专注于车载级芯片的研发。年底,小米独家投资了去年刚刚成立的奥信科技。本轮融资将用于车载网络(CAN/以太网PHY)系列芯片的研发。
3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芯片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的“硬通货”。在硬核芯片的基础上,可以随意构建更复杂的自动驾驶和智能。
小米也非常重视自动驾驶。6月8日,国内激光雷达的独角兽公司沃赛科技宣布完成超3亿美元融资,领投方之一为小米集团。一个多月后,小米集团领投了另一家专注毫米波雷达的公司上海几何合伙人,融资金额近4亿元。
< img alt = "奇瑞、蔚来、江淮、AITO、比亚迪" src = "/eeimg/{ HostI }/img/202303031754593500……/15.jpg"/>
小米CEO雷军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取胜的关键点,小米自动驾驶也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
另外,手机厂商在生态交互上的优势是传统汽车公司无法比拟的。苹果的Carplay能被很多汽车公司应用,正是因为其手机用户生态链的广泛性和封闭性。
5
小米和苹果都拥有知名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人工智能虚拟助手Siri和萧艾。与苹果类似,小米在实施汽车项目时,将AI作为重中之重。如果这些都能很好的融入到车上,交互方面就会成为他们的优势。
可以看出,与华为的果断行动不同,小米和苹果都在布局和组织,而且还在搭建越来越大的框架。虽然这些框架有非常明确的细分领域和品牌特征,但毕竟不是手机四个轮子就能上路的,时间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
6
手机和汽车的跨界,其实就是技术兼容,寻找新的主机。在软硬件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汽车似乎有望成为科技的新载体。
正因如此,手机厂商可以将上个时代手机积累的AI、软件、芯片、生态链等合理整合到汽车上,跨界手机公司可能会为智能电动车开辟新的领域。但是时间不等人。越晚市场越饱和,剩下的空间就越少。
1月18日,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FF)今天宣布,
1900/1/1 0:00:00近日,FaradayFutureIntelligentElectricInc
1900/1/1 0:00:00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DrCarlHHahn)于2023年1月14日去世,享年96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哈恩博士是一名卓越的企业家和领导者。
1900/1/1 0:00:00禾赛科技已在美国提交IPO申请禾赛科技已经在美国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禾赛科技希望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HSAI,寻求融资1亿美元,但融资金额可能会发生变化。
1900/1/1 0:00:001月16日,距离特斯拉大幅下调国产车型价格已过去了10天。国产特斯拉Model3降至2299万元起,ModelY降至2599万元起,创下历史最低价格。
1900/1/1 0:00:002022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一路高走,由此也带动上游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