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记者刘晓林报道,历史学家黄磊在《万历十五年》序言中描述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时说,尽管这是一个尚未与世界潮流相冲突的普通年份,“不可能确保冲突是公开的,也不可能恢复稳定状态,这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彻底创造历史的翻天覆地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仍然是本书出版46年后最好的年终总结和预言。因为无论是国际局势还是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固态”已经被打破,“互动”和“冲突”的各种含义已经充分展开。尤其是在人类制造业的皇冠——汽车制造领域,中国汽车公司确实处于一个翻天覆地、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未来已经到来,没有出路。回顾2020年,在国家层面,汽车行业从支柱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后,地位再次上升。在行业层面,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淘汰赛阶段提前到来,而在多重不稳定因素的催化下,车市在陷入低谷后出现了超出预期的复苏增长。这些“意料之外”的因素,导致2020年汽车行业的风波和冲突不断。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年初的危机与收盘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背后,是作为主角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觉醒,也是汽车行业的自我净化。政策中没有太多真正的黄金或白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前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近日在新华社举行的一次论坛上直言不讳。这也是行业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形之手”已经在有意退出“汽车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开始加强,全球汽车技术革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趋势在中国率先出现,进一步使中国汽车企业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改革的风暴眼。将2020年汽车行业称为“黑天鹅”满天飞。从比亚迪与宁德时代(300750,股吧)的电池技术纠纷到一夜之间“死亡名单”的开启”;从蔚来小鹏的理想海外股价飙升,到吉利和东风联合重返A股;从华晨破产丑闻,到中保研在皓影碰撞事件中的声誉崩塌,以及在传统汽车巨头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宝骏MINIEV的出现nd价值3万元,2020年全部集中在汽车行业。无论是主动颠覆还是仓促应对,中国车企在这一年里都亲自打破了“固态”,利用逆境催化对自己的重新定义,并对行业韧性进行了全面审视。在年末和年初,静静地听着雷声。下面列举的十大事件,不足以概括整个汽车行业“雷霆”的2020年。然而,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将中国汽车公司在推动这一全球产业转型方面的姿态和态度联系起来。车企集体生产口罩和供应链的极端挑战汽车和口罩这两种没有共同点的产品在2020年产生了深刻的交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上汽通用五菱迅速改造了口罩生产线,以满足反服务需求。比亚迪和广汽等车企也在2月初开始生产口罩和消剂,其中比亚迪的“3天生产设备图纸,1周生产设备!10天生产产品!”!
这很令人兴奋。截至4月,比亚迪已以每秒231个口罩的速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其产品在转向口罩的同时销往多个国家。然而,汽车公司的主营业务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自疫情爆发以来,原材料供应中断,生产暂停,市场处于休眠状态。从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首次停产和每天亏损4亿元开始,汽车公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亏损。运营压力导致整个汽车行业每天的收入损失高达150亿元。为了刺激市场,车企和地方政府纷纷推出补贴,直播卖车、线上上市、高位销售等线上营销方式成为车企的首选。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特斯拉的“割韭菜”:200多份判决书和“真香”法在网上流传,并带有一个笑话:“社交圈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的朋友小明买了特斯拉的股票,赚了200%;我的朋友小红买了特斯拉产业链的股票,赚到了100%;而我买了特斯拉汽车,一年损失了30%。2019年底国产后,我们的心情都很好,特斯拉和马斯克在中国的品牌信誉随着销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2020年3月,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减配造假门”曝光,工信部介入。特斯拉没有道歉的声明和马斯克轻蔑的回应引起了公众的愤怒;5月,由于持续降价,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版本出现了一波取消潮;
2020年10月,特斯拉总部宣布取消公关,成为全球首家没有公关部门的汽车公司。业界坚信,特斯拉将为忽视中国消费者的声音付出代价。特斯拉不仅激怒了消费者,还吸引了中国新车制造商。不到一个月,他们就与NIO和小鹏进行了交流,由于公司性格的弱点,他们作为技术导师的钦佩之情大大减弱。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截至2020年12月中旬,中国各地法院共有252起以特斯拉为直接当事方的诉讼判决。然而,有很多诉讼需要担心的特斯拉也是“真正的香水”法律的一个现实例子。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超过12万辆,年内股价上涨了700%。比亚迪时代两大动力电池巨头的和平共处被2020年3月推出的一款电池打破。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推出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并发布了一段视频,通过针刺实验将其与三元电池进行对比。5月11日,三元电池领导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叶片结构在四年前就被排除在了宁德时代的最佳量产技术考虑之外。战斗正式开始。在热心博主、双方高管、工程师的推动下,短短4天时间,以连续三季的节奏,为网友们完成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电池专业知识普及”。这两家巨头之间的较量是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高性价比的日本和韩国电池回归中国,引发了特斯拉国内产业的新竞争。与此同时,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开始发力独立电池板块鸟巢电池。此外,大众对合肥国轩的投资、戴姆勒对富能科学的参股等动向,都给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带来了压力。2019年7月,美籍华人王晓林登上鸟巢的舞台,为他创立的赛林汽车公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品牌发布会。他几十年的梦想似乎就在眼前。7个月后的2020年4月27日,一封题为《实名举报赛麟董事长王晓麟虚假技术投资和涉嫌侵占巨额国有资产》的公开信出现在微博上,赛麟汽车一夜之间被摧毁。2020年7月,小林被刑事立案,与赛麟汽车项目相关的几家公司被关闭,员工被解雇。这个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高潮,直到一地鸡毛落地。赛麟并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支付巨额学费的不仅仅是如高市的国有资产。从2020年年中开始,新的汽车制造公司经历了频繁的爆炸。首先,拥有一半国有资产的南京博郡宣布汽车制造失败,其次是同样拥有国有资产背景的拜腾汽车宣布从7月1日起停产。去年11月,杭州国资控股的长江汽车宣布破产清算。长江汽车曾戴着李嘉诚的汽车制造光环。两年前,一张密密麻麻的新车品牌标志图在汽车行业流行起来。今年,多个徽标被逐一删除。疫情造成的融资受阻只是这些品牌集中退出的表面原因,但本质上,疫情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洗牌已经提前到来。海外金矿独立巨头新造车企业重返A股市场的场景,最能反映2020年汽车企业家的戏剧性生活。5月,新造车企业的三兄弟——NIO、小鹏和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仍然坐在一起更穷,他们每个人都很快被紧张的资金链和不断出现的产品信任危机压垮。三个月后,“三个火手”联手抢占海外资本市场的地盘。在NIO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近一年后的2020年7月底和8月底,理想和小鹏也通过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IPO上市。11月,三家新车制造商联手,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
t值。其中,NIO NIO的股价较年初上涨了十多倍,理想和小鹏的股价较发行价分别上涨了约170%和210%。这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升至628亿美元、281亿美元和361亿美元。乘势而上,12月初,在短短10天内,三家车企宣布将追加融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关于特斯拉在中国的份额将被当地新车制造商瓜分的预测已经开始向海外传播。与海外洗劫的新车公司不同,在香港上市的吉利(Geely)和东风(Dongfeng)等国内品牌巨头已宣布回归A股。拟融资金额分别为200亿元和210亿元,预计将创下创业板最大规模IPO。此外,新的汽车制造公司和中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1加入科技创新委员会。面对汽车行业又一轮巨大的创业资金需求,上市融资正成为车企的普遍做法。11月20日,华晨汽车集团收到因资不抵债可进入重组的法院判决书和中国证监会关于债务违规调查的通知。饱受争议长达18年的华辰汽车最终以深陷“逃债”丑闻的方式失去了最终价值。截至2020年11月,华辰集团债务违约加利息已达66.44亿元。事实证明,华晨宝马的利润传导完全不足以填补其独立业务的“黑洞”。两周后的12月4日,退休一年半的华辰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戚玉民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除华晨外,在疫情和市场增长放缓的催化下,夏利、力帆、众泰、纳智捷等边缘车企相继因债务结束了“准僵尸企业”状态。6月底,力帆股份有限公司(601777股)因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申请破产重整;
12月24日,众泰汽车(000980,股吧)控股股东铁牛集团因严重资不抵债宣布破产,众泰也将迎来重组。与此同时,合资公司东风雷诺也通过宣布解散来弥补亏损。清理落后产能、加快兼并整合是汽车行业多年来的目标,现在正通过汽车公司的大规模重组和破产来实施。传统车企再次在天花板上争夺高端智能品牌集群,首次亮相极狐、岚图、智己、沙龙??这些陌生的名字在2020年不断被曝光为各家国有车企旗下的高端智能品牌。其中,北汽极狐ARCFOX的首款量产车于2020年10月上市,东风岚图的首款车也于2020年底发布,上汽智己和长城沙龙紧随2020年的脚步发布了各自的品牌。首批新车将于2021推出。在此之前,奇瑞旗下的星途、吉利旗下的极星、广汽旗下的爱安都已作为高端品牌推出量产车。作为自主品牌冲击高端产品的又一次集体努力,这些新品牌普遍被赋予了强大的独立定位形象,以智能化和电动化为其技术路线。尽管传统汽车公司不愿承认这一点,但业内认为,一种“自我颠覆”的感觉已经形成。从各品牌的计划来看,2021还将确定各汽车企业集团在新技术方面的实力竞争。皓影碰撞报告受到质疑。2020年6月,当中保研对在碰撞测试中a柱严重弯曲的本田皓影给予“良好”评级时,其在帕萨特碰撞事件中的权威性瞬间崩塌。它与广汽本田的股权关系仍然让人很难为自己辩解。半年后,中国保险研究院(CBIRC)面临的困境重新发布了一份报告,维持了其“良好”的判断,碰撞测试的“遮羞布”再次被认为是讨论的话题。汽车品牌希望通过碰撞测试来提高自己的声誉,而用户则希望获得独立权威的汽车安全评估,但两者似乎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冲突。值得玩味的是,甚至在皓影评价争议尚未平息之前,中国汽车研发集团公司碰撞测试“五星批发部”也在年底爆出了大新闻:“神车”哈弗H6在一次侧面碰撞中直接“翻车”!
长城公司的紧急公关将原因归咎于测试过程中的停电。不管真相如何,碰撞测试的可信度将再次受到关注。“迷你电动汽车现象”问: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动汽车?“五菱制造人民需要的东西。”这种说法不是噱头。继制造口罩和螺狮粉之后,“奇迹汽车制造商”上汽通用五菱再次解决了公众对其老业务的担忧——2020年7月推出的仅3万元的宏光MINIEV,在推出仅两个月后就升至国内新能源冠军的位置,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亚军,仅次于特斯拉,11月一个月内售出33094辆。作为“抢号神器”,微型电动汽车得到了多个自主品牌的大力推广,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MINI EV一夜之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下降、对新技术配置的支持、精确的市场需求研究以及对公众需求的深入了解。通过MINI EV,许多车企再次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A00级市场看到了新的机会。在12月的倒数第二周,中国汽车行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斗打破了南北奥迪长达四年的僵局——奥迪、一汽和上汽就奥迪南北合资公司的销售渠道达成了协议。一致同意上汽奥迪新产品2022年投产后,其产品将通过现有奥迪投资者网络进行销售。这项协议扫清了奥迪在南北合资问题上僵持四年的核心症结,奥迪在中国双合资企业中的新棋局也死灰复燃。由此可见,在本轮汽车全面竞争中,及时求同存异已成为三方止损的共识。在风暴中幸存下来,2020年的强度不仅迎来了新的征程,也带来了更多的反思:汽车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部门,也是重资产投资。纵观中国的传统和新型汽车制造公司,没有一家公司是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铁驱动的汽车行业和流动的汽车品牌”不应成为常态。2021,预计在更强烈的风暴中会形成新的常态。
前段时间,韩系车电动车接连爆发数起质量“翻车事件”,一年时间内,现代纯电KONA上演13连烧。为此,现代不得不召回数万辆相关车型。当前,自燃召回事件还未妥善解决,现代又被曝出“刹车失灵”的隐患。
1900/1/1 0:00:00去年12月1627日,长安汽车000625股吧在重庆全球研发中心发起主题为“鲸动世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挑战活动。
1900/1/1 0:00:00从2007年开始,比亚迪将使用已久的“蓝天白云”标换成了由“BYD”三个字母和椭圆轮廓组合而成现用标志,“BYD”既是比亚迪的拼音首字母,
1900/1/1 0:00:00作为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小鹏汽车不仅局限于地面,还要“飞上天”。
1900/1/1 0:00:00特斯拉1月2日公布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显示全年共交付了499550辆电动车,距离50万辆的目标仅一步之遥。此外ModelY量产已经于上海超级工厂启动,预计能短期内交付。
1900/1/1 0:00:00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