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能否与沃尔沃并肩作战,击败比亚迪?作者|宁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了新的突破。2月24日晚,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宣布,他们达成了最佳合并计划,同时保持现有的独立公司结构,以深化包括电动化和智能化在内的汽车新四化领域的合作,加强技术优势,并继续引领行业变革。
此次合并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吉利能否与沃尔沃并肩作战,击败比亚迪?吉利应该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的趋势?
拯救新能源汽车业务吉利沃尔沃深度融合早在去年2月,吉利汽车就宣布正在与沃尔沃汽车讨论重组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吉利汽车重返A股市场,该计划被暂时搁置。一年后,这种合作得到了真正的实施。具体而言,吉利和沃尔沃将通过股权合并将其动力总成业务合并为一家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机。同时,双方将共同开发和使用下一代纯电动专属模块化架构,以及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这是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不如说这是他们一些业务的深度整合和协同。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失败,是导致这种深度融合的最重要原因。尽管吉利一直在燃油车领域比赛,并已成为国内燃油车巨头。但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并没有如此深厚的积累。而且,即使我们这次再次联手沃尔沃,吉利突围的可能性仍然很小,毕竟负面的结果不可能是正面的。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仅6.8万辆,仅占全年新车销量的5.2%;
在沃尔沃方面,直到2020年11月,其首款纯电动车型XC40 RECHARGE才在广州车展上正式上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姗姗来迟。如今,为了共同争夺新能源市场,双方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合并。此外,从全球化趋势来看,许多车企通过公司合并加强了市场竞争,例如雷诺-日产-三菱、PSA和FCA的合并,或者丰田控股斯巴鲁。与吉利和沃尔沃联手可以加强协同效应。但应该清楚的是,在这一点上,双方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强大的联盟,而是更像是挤在一起取暖
十年后,我们会与吉利沃尔沃携手与比亚迪竞争吗?十年前,与沃尔沃相比,吉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玩家。当时,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被外界称为“蛇吞大象”。但这次收购为吉利开启了十年的突飞猛进,可以说沃尔沃的技术让吉利进入了造车的大门。同时,吉利还帮助沃尔沃开辟了市场渠道,双方在市场渠道上相互需求和支持,并在燃油车领域站稳了脚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吉利非常愿意在“造车”中“联合起来”,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迅速弥补自己的不足。事实上,不仅是沃尔沃,吉利也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进行广泛的纵向和横向合作。
由于运气不佳,巨头们被吉利包围,他们如何把握新能源的趋势?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了近2.5倍。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深刻变革,智能化、电动化浪潮是汽车产业走强的重要赛道。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爆,这使得传统车企吉利加速技术转型、专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意愿更加强烈。然而,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经常失败。自2015年吉利提出“蓝色吉利行动”战略以来,已有6年时间。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占吉利整体销量的个位数,与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售额90%以上的目标相去甚远。蓝色吉利行动早已失败,如今吉利不仅错过了国内新能源补贴的窗口期,还面临着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全面爆发。那么,吉利应该如何把握这一趋势呢?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徘徊在低端市场,但在中高端市场表现不佳。只有比亚迪的旗舰车型比亚迪“汉”成功进入高端轿车市场,而吉利和沃尔沃在新能源市场的实力并不强。尽管他们有多个中高端品牌,如领克、几何、北极星和沃尔沃,但没有一个品牌可以称之为成功。
以前的建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松果财经。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月24日,关注驾驶员与车队安全的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技术领导者Netradyne宣布扩展其Driveri产品组合,推出专为可扩展性设计的DriveriHub,
1900/1/1 0:00:00各位小伙伴是不是天天看家用车看腻了,今天咱来点不一样的,聊聊小钢炮什么车最香?01大众GolfR厂商指导价:37
1900/1/1 0:00:002月25日,第八代中期改款广汽凯美瑞正式上市,新车重点在内饰、车机、配置方面进行了升级,共推出10款车型,官方指导价格17982698万元。
1900/1/1 0:00:00在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采购公司总经理管宇加盟2天后,宝能汽车再迎一名干将。
1900/1/1 0:00:00新浪科技花子健2月25日,理想汽车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报。整体来看,这算是一份合格的成绩单。特别是,四大造车新势力中最晚实现量产和交付的理想汽车,却首先实现季度盈利。
1900/1/1 0:00:00前不久,有消息称特斯拉已停止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工厂的,一部分Model3生产线工作。外媒猜测该公司此举是由于全球芯片短缺所引起的,这一问题影响了全球汽车行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