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刚刚!特斯拉公布事故前数据:30分钟内超40次踩刹车!维权事件背后数据监管现难题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持续发酵的特斯拉车主在上海车展维权事件终于迎来了阶段性进展。

4月22日,在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敦促涉事企业配合调查后,特斯拉最终表示已准备好相关数据,并愿意提供给事故车辆车主和监管部门。

4月22日晚,特斯拉中国发布了事故发生前30分钟内事故车辆的数据。数据显示,在车辆事故发生前的30分钟内,有40多条车辆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

然而,围绕“数据”的疑虑仍未消散。

在此之前,涉事车主一直希望获得车辆数据,以证明事故车辆的制动系统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特斯拉主张进行第三方测试,并拒绝直接提供数据。

双方的争执持续了两个月,直到特斯拉高管在车展上明确表示“没有办法妥协”,此事才在网上引起轰动。许多网友表示,这种傲慢的态度让人很难感受到特斯拉解决问题的诚意。

然而,剥离层层舆论,在特斯拉维权案背后,一个更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也被暴露出来: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车企对汽车的核心数据拥有天然的主导权,很容易“成为运动员和裁判”。这不仅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挑战,也让消费者陷入了新的维权困境。

数据壁垒带来傲慢和自信

最近的负面影响都是她的贡献”“没有办法妥协,这是开发新产品的必要过程”

4月19日,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一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女车主站在车顶维权,引发热议。同日,特斯拉高管以强硬态度回应此事,进一步引发舆论风波。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车主曾就这起事故多次投诉,认为车辆声音碰撞的原因是刹车失灵。他们希望特斯拉提供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完整驾驶数据,而特斯拉则担心这些数据会被当事人用来炒作和宣传,造成不良影响,并拒绝提供相关数据。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进行了三轮调解,但双方仍无法达成共识。

在特斯拉高管明确“毫不妥协”的态度后,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先后表示,经营者应尊重消费者,并敦促特斯拉主动提供数据和材料,妥善处理消费者纠纷,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作为汽车制造商,企业在掌握相关数据时应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自查,技术优势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

通常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时,应以交通部门的调查判断为依据,明确事故责任。然而,对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来说,很难在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很难确定是由于车辆本身的问题还是驾驶不当,”北京春林律师事务所庞九林告诉《证券时报》,车辆的核心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电动汽车有着非常专业的技术门槛,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证明来证明自己没有误操作。他们的知识水平、财力、物力都远不如车企,这也是特斯拉“信心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庞九林认为,类似事故发生后,车企有必要形成自我约束,积极调查事故原因。

谁将领导智能汽车的数据?

特斯拉为何不愿公开事故车辆的完整驾驶数据?根据公开声明,特斯拉担心被恶意炒作。

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自动驾驶汽车涉及的数据非常复杂,包括外部环境数据、车辆数据、用户驾驶行为和隐私数据等,很多车企的技术迭代也是基于数据积累。一旦数据被公开披露,也会给车企带来相应的损害。

这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谁应该主导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特别是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数据应该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公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告诉《证券时报》,目前,用户数据和驾驶数据通过汽车的互联网连接模块,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车企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确认……的明确法律规定……

自动驾驶数据权的行使以及汽车公司在事故后披露数据的过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在中国,自动驾驶数据应该属于用户的个人权益,车企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需要获得用户认可。事故发生后,车辆制造商应根据用户要求公布数据,数据公布的方式由用户决定。

新能源汽车独立评论员曹广平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随着智能化和网络化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数据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也变得更加复杂。但无论是在当前的自动驾驶阶段还是未来的无人驾驶阶段,车辆数据的所有权都应该属于车主,而车企只是数据的保管人,有义务在必要时向监管部门和车主披露。

庞九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车辆数据的所有权应该分开查看。当涉及到用户的驾驶数据时,它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未经用户授权,汽车公司不得将其提供给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目的;

但是,这些车辆的技术数据虽然由车主生成,但由企业主导。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此前曾提到数据产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问题。在他看来,根据科斯定律,一种宝贵的资源,无论最初的所有权如何,最终都会流向那些最有能力利用它并使其价值最大化的人手中。

庞九林表示,汽车公司有权对车辆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尽管它们是由消费者产生的,但它们确实属于汽车公司。只有当消费者对数据有疑问时,才有必要在进行适当披露的同时保护技术机密。

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特斯拉公共关系主管李静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特斯拉的角度来看,妥善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应该是车辆首先接受国家当局的第三方测试。

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事故车辆的车主表示,并不是他们不接受第三方检测,而是他们希望找到一家他们和特斯拉都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检测。

庞九林指出,对于特斯拉车主来说,即使涉及到诉讼,车辆也必须由相互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如果车主不信任任何测试,它就无法解决问题。在他看来,汽车主要用于维权,第一步是通过法律渠道,遵守程序规则。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对车主的行为进行了评论,认为他们的反应是担心特斯拉篡改数据,成为运动员和裁判。也有网友提出,第三方检测机构只能检测硬件故障,不能检测软件错误。

一位汽车软件工程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通常情况下,包括软件数据在内的车辆数据都存储在本地或云中。汽车公司不能修改源代码,除非一开始代码本身存在参数错误。

然而,他也强调,追踪事故车辆软件的源代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要了解真正的原因并不容易。

特斯拉的车辆数据是通过车辆网关获得的,该网关读取车内各种部件的信号,并以加密模式存储。存储的数据是使用加密技术记录的,不能直接读取、修改或删除。“李静告诉《证券时报》,特斯拉将在面临执法和监管机构的调查时提供完整、真实的车辆相关数据。

4月22日晚,特斯拉中国发布了事故发生前30分钟内事故车辆的数据。数据显示,在车辆事故发生前的30分钟内,有40多条车辆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当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的速度为每小时118.5公里。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制动总泵的最大压力仅为45.9巴。之后,驾驶员增加了制动踏板的压力,制动总泵的压力达到92.7巴。随后,前部碰撞警告和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被激活并生效,降低了碰撞的幅度。ABS启动1.8秒后,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继续下降,碰撞发生前,车速降至每小时48.5公里。

总之,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以较小的力踩下制动踏板。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被激活并生效,增加了制动力,减少了碰撞的影响。制动系统进行正常干预并降低车速。

在车辆事故发生前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40多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车辆经历了多次超过100公里/小时和多次制动停车的情况。

特斯拉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特斯拉,北京

但围绕“数据”层面的疑虑并没有因此消散。

然而,现实是……

当车辆发生事故时,消费者很难对汽车公司提供的数据有足够的信任。王耀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保证车辆数据存储完整性的同时,如何保证车辆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性,将是未来汽车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在他看来,以“特斯拉维权”事件为例,即使特斯拉及时提供了相关数据,如何证明所提供的数据没有被企业删除或篡改,将是未来车企不可避免的挑战,这也是政府安全监管的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自动驾驶逐渐商业化,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远不止体现在数据管理水平上。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智能汽车的数据监管

“特斯拉的维权事件是生产力超越上层建筑的生动例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非常快,在技术发展滞后的情况下,法律法规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需要加快步伐,及时做出调整。

对此,曹广平建议,随着汽车、互联网和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所有行业都需要一套数据管理法规,特别是对新情况、新趋势和新困难进行系统研究。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的监管方式在主要汽车国家仍在讨论中。

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王尧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今年4月,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引》。

根据本文件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以确保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包括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驾驶员状态、驾驶环境信息、车辆控制信息等。

事实上,在今年3月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自动驾驶汽车产品也有硬性要求,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具有类似飞机“黑匣子”的数据记录系统,并完整记录事件数据和自动驾驶数据的方方面面。

王尧认为,特斯拉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不同数据类型,对不适合智能网联车发展的法律和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还建议采用多中心数据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体系。

潘和林还认为,车企基于车辆数据的大规模机器学习必须先脱敏后才能使用。他们建议政府推动建立专门的第三方自动驾驶数据管理机构。

如何避免“特斯拉维权事件”继续下去?

有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事件不仅将加大监管力度,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从这起事件中得到警告。

王耀认为,对于车企来说,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一方面,他们应该确保车辆状态数据,特别是事故数据的有效和合理存储。对于与车辆性能或型式认证相关的软件升级,必须与相关部门保持记录;

另一方面,有必要严格保护用户的私人数据。

特别是在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将与事故有关的完整数据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专业检测和鉴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消费者的合理维权诉求。汽车公司决不能“拖拖拉拉,或者自己当裁判”。

一位汽车工程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对于汽车公司来说,除了积极调查事故外,还需要在测试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在他看来,目前特斯拉相关车辆的测试还远远不够,在进行模拟测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道路测试。

同时,他也提醒消费者,驾驶L2级或L3级自动驾驶汽车时,应注意车辆的运行状态信息和车辆接管通知信息,并对自身生命安全负责。

综上所述,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将给出行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需要坚决推进。但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在推广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应该是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庞九林认为,为了保证用户的安全,可以适度放缓自动驾驶的发展速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标签:特斯拉北京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央视评特斯拉维权事件:尊重消费者是必修课 不能“孤芳自赏”

近日,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维权一事闹的沸沸扬扬,而特斯拉“坚决不妥协”的态度也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反感和吐槽,觉得这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不尊重,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1900/1/1 0:00:00
奥迪高管谈与华为合作:暗示有可能采用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不造车,而是帮车企造好车近段时间以来,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极狐阿尔法S,试驾的视频刷屏全网。视频中,车内驾驶员对车辆进行完全脱手脱脚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动驾驶测试。

1900/1/1 0:00:00
2.0T+侧滑门 二排座椅能旋转 看了它奥德赛不香了

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了第四代嘉华的到来,其实在之前的申报信息正式曝光过,新车保持了海外版车型的外观设计,基本是打算进行原汁原味的本土化引进,并不打算做出设计方面的调整。

1900/1/1 0:00:00
海马汽车自称系博鳌论坛年会指定用车 媒体报道后已删除相关文章

海马汽车公众号已删除《博鳌,我们来了海马7X助力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并删除了在网易、微博、汽车之家等平台的文章。

1900/1/1 0:00:00
“特斯拉面”被申请注册商标 网友:“特斯”拉的面?

毫无疑问,因为“刹车失灵”疑云和女车主站车顶维权,特斯拉又被各大权威媒体轮番点名,特斯拉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汽车圈的顶流。

1900/1/1 0:00:00
凯迪拉克新车中国首发上市!首创33英寸十亿色环幕超视网膜屏

备受关注的凯迪拉克首款纯电动SUVLYRIQ,在近日开幕的2021上海车展正式亮相。与此同时,官方公布了该车的海外起售价为59990美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