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雇有理想的员工合法吗?对此,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赵金涛律师告诉雷达财经,终止是否合法取决于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关规定。如果规定员工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则终止可能是合法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它是否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女记者接触了公司,没有达到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或损失的程度。
雷达财经出品|梁春福编辑|深海
4月27日晚,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在微博上发文称,一名女记者正在询问公司一名男员工的情况,该男员工的回应非常不恰当,带有侮辱性。男员工在试用期内被解雇,公司与媒体沟通负责人也向女记者道歉。但这位女记者进一步要求该公司公开道歉。
李想问网友,从法律职业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就上述问题向女记者公开道歉,企业是否有责任?企业是否有责任向受到侮辱或侮辱的当事人公开道歉?
解雇有理想的员工合法吗?对此,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赵金涛律师告诉雷达财经,终止是否合法取决于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关规定。如果规定员工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则终止可能是合法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它是否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女记者接触了公司,没有达到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或损失的程度。
从这起案件的描述可以看出,它已经被解除,没有造成这样的不利影响,所以事情还没有扩散开来。公司已决定提拔他。因此,发生这种违规行为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赵金涛说。
关于理想是否需要道歉,赵金涛认为“员工的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公司,公司道歉是不合理的
一名女记者要求提供机密信息,却遭到一名男工程师的言语侮辱
昨天晚上,李想发文称,a传媒的一名女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认识了B公司的一名男工程师,并私下加了微信告知其身份。一天,女记者突然走近男工程师,询问对方公司的机密信息。但男工程师非常不耐烦,以非常不恰当和侮辱性的方式回复,拒绝向女记者透露机密信息。
李湘谈女记者在询问新闻时受到侮辱-微博内容截图
李翔还表示,女记者和男工程师在工作中不是熟人,他们之间没有合作或商业关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有业务关系。这位男性工程师是一名后端数据工程师,永远不会面对媒体。
李翔继续写道,这位女记者后来感到受到了侮辱,于是联系了B公司,要求B公司对这位男工程师采取行动。经过内部讨论,B公司提出了两个处理方向:1
在任何情况下,员工都不得对女性进行言语侮辱;
2.如果有原因,员工辱骂女性是可以接受的。
B公司的管理团队选择了第一种选择,因此在试用期内解雇了相关的男工程师。公司与媒体沟通负责人也亲自向女记者道歉。
但不久之后,这位女记者及其附属媒体A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B公司作为一家公共媒体公司向这位女记者道歉。
因此,李想提出了一个开场白,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在街头、微信或论坛上侮辱或侮辱了工作范围之外的人,除了履行解雇该员工的责任外,公司是否有责任向被侮辱或侮辱的人公开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张聊天记录截图与李湘所说的非常一致。有网友猜测,李想讲的这个故事可能真的发生在一辆理想汽车上。
从聊天记录截图可以看出,一方想向另一方了解5月份即将推出的理想新车型,但在沟通过程中,对方使用了侮辱性语言,拒绝透露机密信息。
质疑方认为,双方在接触前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如果不想接触媒体,完全可以不使用好友进行申请。询问信息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可以选择不回答或拒绝回答。不回答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不应该对女性说这样的话。
律师:不合理终止员工劳动关系要求公司道歉违法可能性很大
目前,李湘已经删除了该微博账号,但这一事件引发了热议。
对于此事,有网友评论称,“个人行为不代表公司,没有必要解雇或道歉。”“事实上,程序员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礼貌地拒绝,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工作,也没有必要讽刺或讽刺他人。
也有网友认为,公司应该对工程师进行奖惩,对维护公司利益的工程师进行奖励,不得泄露公司机密信息,还要对语言不当的工程师进行惩罚。
不少网友还声称,该男工程师被解雇并亲自道歉,A媒体提出的意见有些夸张。
有网友提出质疑,“公司解雇员工的依据是什么?因侮辱女性而解雇员工的条款是已经在系统中还是暂时增加的?在公司处理之前,这只是因为员工的个人道德受到了损害。公司害怕受到舆论的影响,所以不清楚奖惩是好是坏
对于网友的争议和李想的质疑,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劳动法律师赵金涛向雷达财经解释称,终止是否合法,取决于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关规定。如果规定员工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则终止可能是合法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它是否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女记者寻求公司,没有达到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或损失的程度。
赵金涛还表示,如果公司没有相关规定,那就是非法终止,这更与工作无关。这只是员工的生活方式或道德问题,不足以终止。
对于女记者要求公司道歉一事,赵金涛认为“员工的个人行为不能代表公司,公司道歉是不合理的
然而,这件事实际上涉及到媒体记者,他们很容易形成公共事件,并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如果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个人道德行为与公司的公众形象有关,对公司形象造成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认定企业终止劳动关系是合法的?
对此,赵金涛指出,“当时是这样的。我认为如果对c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取消,但这也取决于是否有规定。如果没有规定,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从本案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不利影响尚未解决,因此此事尚未扩散。公司已决定解雇他。因此,违法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严闯告诉雷达财经,从法律角度来看,公司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向女记者道歉。然而,从保护妇女权利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回应。
严闯还指出,如今,包括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内的公司都在倡导合规。合规在企业之间的传播值得企业关注。如何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与媒体沟通交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一季度销量低于蔚来和小鹏
在最近备受欢迎的2021上海国际车展上,数千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举行了上百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千人竞相”。然而,作为中国新汽车制造商之一的理想汽车却相对低调。
作为造车新势力,NIO汽车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ET7车型,而小鹏汽车则与P5一起参加,而理想没有举行新闻发布会,也没有推出新车型。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最近在关于上海车展的微博中只“吐槽”了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的新能源车型,并认为蔚来ET7和吉利极氪001是车展上最好的电动汽车。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只发布了一款理想one车型,蔚来和小鹏分别有4款和3款。
此前的2月,理想汽车发布的一封内部信透露,其2025年的战略目标是实现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
李想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销售超过800万辆智能电动汽车,获得2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成为中国领先企业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理想汽车2025年的销售目标是160万辆。
他进一步指出,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终点是数据和芯片的竞争,一些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这一预测源于李想对智能手机行业的提及。在2020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大品牌占据了96.5%的市场份额。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市场也是如此。只有获得超过25%的全球市场份额,我们才有机会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只有在2025年获得中国智能电动汽车2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领先企业,我们才能在2030年有足够的能力参与更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基于上述预测,李想提出,公司2025年的战略目标是获得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并在综合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战略资源能力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理想汽车在2030年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
雷达财经注意到,理想汽车在2020年全年共交付了32624辆汽车,在国内新势力中仅次于NIO。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数据,2020年,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在中国乘用车零售市场的份额合计为17.6%,而本土自主品牌领导者吉利汽车仅占6.2%。历史上没有一家车企仅凭借一款车型就在中国实现了20%的市场份额。
而理想汽车今年第一季度的交付量也低于蔚来和小鹏。
根据三家汽车公司发布的2021第一季度最新销售数据,Ideal交付了12600辆汽车,小鹏交付了13300辆,NIO交付了20000辆汽车。
这三家车企在交付量方面表现良好,其中……
-同比增长率,但与上月相比出现了显著差异。今年第一季度,NIO的交付量同比增长422.7%,环比增长15.6%;小鹏的交付量同比增长487%,环比微增3%;理想交付量同比增长334.4%,同比增速最低,也是与上月相比唯一的负增长,为-13%。
为了解决薄车布局问题,理想纯电动汽车项目也已启动,计划在2023年发布新的纯电动汽车车型。理想还透露,今年可能会发布第二款车型,很可能就是上述女记者询问的新车型。
业内人士认为,与特斯拉、蔚来等相比,理想在产品部署节奏上确实稍显逊色。此外,苹果、百度、小米、华为、360、大疆等科技巨头都已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理想的外部竞争压力只增不减。
理想如何打破游戏?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雷达财经制作
严禁未经授权擅自复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雷达财经。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日前,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副主任克里斯汀波兰接受采访时称:“初步报告通常会在一个月内发布,但是我们正努力尽快发布,因为我们意识到这起事故已经给公众造成了困惑。
1900/1/1 0:00:00开着电动车去川藏线?如此疯狂的计划想必此前没有多少人想过,但是,作为国内电动车的领军品牌,特斯拉率先把这个挑战达成。
1900/1/1 0:00:00今日市场小幅微涨,令人喜悦。
1900/1/1 0:00:00盼星星,盼月亮,丰田在刚刚过去的2021上海车展上,终于带来了国产全新一代汉兰达车型。
1900/1/1 0:00:00经济观察网记者王海宣“我们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在中国推出10款Honda品牌纯电动车。”Honda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在4月19日28日举办的上海车展期间如此表示。
1900/1/1 0:00:00特斯拉到底是不是一家汽车公司?在普通人眼里,特斯拉造的是车,但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眼里,特斯拉本质不是造车。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