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汽车人经历了哪些时刻?
哪些事件震惊了业界?
为此,我们仔细梳理了2021汽车十大关键词,
与读者一起回顾汽车行业的2021。
2021汽车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1:碳中和
2021,“碳中和”将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词汇。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碳中和”的明确目标。中国还提出了“力争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3月,国务院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做好碳峰值和碳中和工作,制定2030年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一直在逐年增加。同时,由于汽车出行和运输量的增加,客车和货车的碳排放量在运输业整体碳排放中的比例已达到75%。因此,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结构亟待改善,汽车行业的减碳脱碳迫在眉睫。
制图:每一位记者、华安基金会研究员裴建如认为,“碳中和”不仅将重塑能源结构,还将带来数字转型和智能在电力和交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各家车企也在积极行动,将加速“脱碳”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车企的共识。截至目前,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保时捷、丰田、长城汽车(601633)、比亚迪等国内外汽车企业已经宣布了“碳中和”的相关时间表或规划研究。例如,大众汽车集团明确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宝马今年实现了中国工厂的“碳中和”,并设定了“到2030年,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量比2019年减少40%,总碳减排2亿吨”的碳减排目标;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计划到2039年在新车营实现“碳中和”;奥迪计划到2050年实现其碳中和愿景;长城汽车宣布将于2045年实现“碳中和”;广汽集团(601238)还建议到2050年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制图:每经记者裴建儒汽车产业链庞大复杂,“减碳”任务不容小觑,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被“碳足迹”所覆盖。为此,许多企业将碳减排目标聚焦于整个生命周期,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大众汽车、极地之星、梅赛德斯-奔驰、捷豹路虎、沃尔沃等汽车企业都为供应链设置了时间节点,以实现“碳中和”,大多数企业都在未来10至20年内。基于此,采埃孚、大陆集团、博世、佛吉亚等产业链供应商也开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例如,采埃孚计划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大陆集团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100%的“碳中和”;
博世表示,公司已于2020年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到2030年将上下游供应链的碳足迹减少15%。不仅如此,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浪潮也越来越激烈,各家车企都在加速推出新产品,积极向电动化领域过渡,并制定了未来几年纯电动汽车的销售目标。川财证券研究报认为,“碳中和”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碳汇交易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绩效。招商银行(600036)的研究论文还认为,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高商业周期。从长远来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550万至600万辆,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30%。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能力可分为传统制造能力、电动化能力和智能化能力。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传统制造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电动化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在智能化方面也有积极布局。预计它们在未来会上升。关键词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
2021,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超出预期,成为国内汽车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上半年以来,国产新能源汽车保持了突飞猛进的态势,仅上半年累计产销就超过120万辆,与2019年全年销量持平。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从今年年初的5.4%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9.4%。今年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12%。业内分析认为,12%的市场渗透率是私人购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触发点,这也表明新兴势头正在逐步扩大。基于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异表现,中汽协已将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预期销量提升至240万辆,同比增速也从此前预测的40%提升至76%。尽管业界对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翘尾效应”早有预期,但下半年新能量汽车的市场表现仍然出乎意料。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今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月销量超过30万辆,随后呈阶梯式快速增长。11月,销量突破40万辆,达到45万辆。今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过年度预测,接近300万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从今年上半年的9.4%提高到12.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超过20%,达到20.8%。
起草:记者李星
制图:2021,李兴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逐月快速增长,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爆炸性增长的新阶段。中国汽车协会认为,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对于明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中汽协也给出了500万辆的销量和47%的增长率的乐观预期。
绘图:每位记者李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丰富的产品和令人敬畏的政策。在技术方面,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合作……
inues不断改进,成本不断降低,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此外,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引入也对消费者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在产品方面,经过多年的推广,电动汽车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尤其是新能源车型种类繁多,全面覆盖了乘用车的各个层面。在政策方面,补贴的持续、双点涨价,以及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持续推进,都增强了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生产和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据IHS Markit中国轻型汽车销售预测主管林怀斌介绍,如果芯片供应能够稳定,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7%至18%。欧阳明高给出了更乐观的估计。他认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超过20%,年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0%”的中期目标或将提前三年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自主车企,但这种未来格局也存在变数。各合资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共同努力,2023年中外品牌对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进入激烈时期。然而,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供应链和新品牌的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在新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我相信国产品牌将在未来的汽车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欧阳明高说道。关键词3:缺乏核心
2020年底爆发的“芯片短缺”尚未完全平息,小芯片短缺已成为2021影响汽车行业的最大“黑天鹅”事件。根据行业专家的预测,今年全球产量预计将减少700万至800万辆,中国市场约有200万辆。
制图:记者黄新旭芯片短缺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消费类芯片的高普及导致了生产资源的倾斜,另一方面,汽车级芯片的高标准、长周期、长链条导致了更高的供应短缺。此外,马来西亚疫情、得克萨斯州大雪、日本地震等不可控事件都加剧了汽车芯片的供应。芯片的持续短缺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反映出各种行业趋势。在供应方面,芯片库存的准备时间已从26周延长到70多周。芯片制造商透露,今年7月,当供应最短缺时,他们只能满足约20%的客户订单。在芯片“高需求”下,扩大生产成为芯片供应的关键词。在采购方面,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等待芯片的时间很长,被迫寻求“特殊”的供应来源。黑市芯片交易已经悄然出现,近百倍的增长成为市场常态。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真正的困境。在汽车生产即将结束的时候,经常会从没有饭吃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那里听到停产的消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第三季度保持在71%左右,核心严重短缺。为了保持盈利能力,主机厂只能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受此影响,大多数汽车品牌在市场销售端的提车周期已延长至1个月左右,最长的等待时间甚至需要5个月。无车可卖的事实也导致汽车终端市场的折扣大幅减少,今年的汽车市场也略显冷清。根据乘用车协会的数据,今年11月,乘用车市场的零售额约为1.8……
万辆,同比下降12.7%。“缺芯”之战过于旷日持久,直到今年9月,汽车行业的短缺才开始略有缓解。芯片供应商预计,明年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将持续,10-20%的短缺率可能成为常态。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到2023年,芯片短缺问题可能会得到显著缓解。
制图:记者黄新旭“缺芯”趋势每次冲击国内汽车行业,也暴露出国内汽车行业的“瓶颈”短板。特别是当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比传统汽车增长至少3-4倍时,解决高精度芯片的供应问题迫在眉睫。国内汽车主机厂已经开始与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自己的芯片,国产芯片开始“进军”汽车芯片市场。关键词4:国产智能电动汽车的崛起
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强劲增长,自主品牌智能电动汽车正在崛起。以“威小利”为例,威来汽车交付量从2018年的8101辆增加到2020年的43728辆,2021前三季度交付量达到66395辆;2018年至2020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从29辆增至27041辆,2021前三季度交付量达到56404辆;之后进入市场的Ideal Cars在2019年的交付量约为1000辆,2021前三季度的交付量达到55270辆。2021前三季度,三家新车制造商的总销售额与2020年全年数据相比增长了72%。
制图:记者董天一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新车制造商并没有依靠低价策略来获得市场空间。官方数据显示,“蔚小理”自行车的平均售价分别为43万元、21.2万元和33.8万元,其触角已经渗透到传统豪华车的价格区间。有观点认为,“蔚小理”之所以能够突破自主品牌价格的“天花板”,一方面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的高度成熟,为其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另一方面,其在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也逐渐显现。
国信证券(002736)相关研报显示,2020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市场结构中,有两个中国品牌进入前三,四个中国品牌跻身前五;在动力电池市场,韩国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发布的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排名显示,在全球动力电池总装机容量排名前10的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据6个位置,仅宁德时代(300750)的装机容量就超过了市场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制图:记者董天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坚实基础为“蔚小理”等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稳定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成为国内智能电动汽车“多点开花”的基础。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的数据,今年11月,包括蔚来、小鹏、理想、Nezha、零跑、威马在内的六大造车新势力交付了约6.06万辆新车,约占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16.04%。与此同时,对智能软硬件的支持能力也正在成为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竞争的优势。国信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对小鹏P7和ID.4X进行了对比分析。小鹏P7配备了计算能力为30 TOPS的英伟达Xavier芯片,而ID.4X上的Mobilee EyeQ4芯片的计算能力仅为2.5 TOPS;
小鹏P7总共配备了14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5个毫米波雷达,而ID.4X只有5个摄像头、8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天线。上述两款车型的配置差异也反映出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实力差距。随着极客龙、岚图、沙龙、智己、阿维塔等传统自主车企孵化的高端品牌加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自主品牌在电动智能领域的努力正在不断加强。例如,沙龙的第一个型号“机械战警”宣布在世界上首次部署四个激光雷达;
飞凡R7将率先应用NVIDIA DRIVE AGX OrinTM芯片和其他芯片。在三款电动汽车底层技术和供应链的支持下,快速的研发反应、灵活的激励机制以及类似消费品的商业模式,一个世纪以来,自主品牌逐渐取代了合资和外国车企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强大地位。国信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在汽车行业电动智能化的背景下,国内“新势力”企业将实现“向上”“通过高性价比的电动智能汽车实现突破,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将依赖于中国工程师、ICT文化、产业链支持和制造能力的红利。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看来,“泛Z”的到来“95后等消费者也将加速自主品牌智能电动汽车的崛起。由于95后和其他‘泛Z’时代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对国内外品牌产品优势的清晰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不一定需要购买‘外国货’,而是需要购买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对国产品牌汽车崛起的积极影响。“徐长明表示,国产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在增加95后,消费者对其消费感知没有强烈的偏见,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提高国产品牌汽车的竞争力。关键词5:华为概念
2021,智能汽车行业将走在前列,市场情绪将上升。尽管华为已经多次辟谣不造车,但相关消息仍然频繁出现,经常引发资本市场的异常变化。华为概念出现于2021上海车展期间,当时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吉利福克斯Alpha S HI版在上海进行了公开试驾,这标志着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首次公开试驾。受此影响,已经与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合作的北汽蓝谷(600733)股价次日涨停。与此同时,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长安汽车(000625)股价次日也涨到了极限,广汽集团股价飙升6.57%。此外,在此期间,小康股份、有限公司(601127)和常熟汽车配件等华为汽车概念股都出现了持续交易的趋势,生动地刻画了“蹭华为赚钱”的行业笑话。华为认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未来电子元器件、软件、服务等将在汽车价值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通过专注ICT技术,华为将定位为智能汽车增量组件供应商,提供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增量”服务:包括高精度地图、芯片、感知硬件、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等。据悉,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可分为多种模式,其中之一是提供华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应用软件、计算平台和传感器。目前,华为已与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北汽蓝谷等车企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了三个子品牌。从2021年底开始,将陆续推出使用华为Hi(华为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智能汽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北汽蓝谷生产版积湖Alpha s HI车型将于2021 12月25日小批量交付。天风证券认为,随着华为HI产品的不断发布和上市,产业链规模将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将逐步加入。届时,华为汽车产业链的机会将更加多样,看好华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与华为深度绑定的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也得到了考虑……
今年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成为A股市场的热门标的。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收盘,北汽蓝谷今年以来共获得12个涨停板,股价今年以来涨幅超过32.41%;长安汽车年内获得8个涨停板,股价年内涨幅超过11.17%;广汽集团年内共获得四个涨停板,股价涨幅超过22.57%;年内,小康股份获得28个涨停板,并多次登上龙虎榜,股价涨幅超过322.36%。
制表:据记者孙磊介绍,华为与车企的另一项合作是提供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为提供基于Ascension SoC的硬件、自动驾驶操作系统AOS和车辆控制操作系统VOS,以及AutoSAR中间件。剩下的感知和执行算法由合作伙伴开发。截至今年6月,已有20多家公司发布了基于华为MDC的多场景商业解决方案。华为与零部件公司的合作更加多样化。例如,其智能座舱合作伙伴包括均胜电子(600699)、华阳集团(002906)、德赛西威(002920)等;智能电场包括银轮股份有限公司(002126)、福林精密工业(300432)等;智能驾驶包括四维图新(002405)、联创电子(002036)等。
0
表:据孙磊介绍,截至12月17日收盘,华阳集团2021已获得12块涨停板,全年股价涨幅超过86.45%;富临精密工业获得四个涨停板,股价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95.12%;联创电子已获得5个涨停板,今年股价涨幅超过104.58%。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透露,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发展了约300个合作伙伴,增长速度超出预期。其中,我们在iDVP生态系统和MDC生态系统中都有70多个合作伙伴;在HarmonyOS智能座舱生态系统方面,我们有100多个应用合作伙伴和50多个硬件合作伙伴。市场普遍认为,华为智能汽车产品渗透率提升,产业链公司有望受益。对此,东方证券研报表示,华为的智能汽车产品定位为开放平台,未来随着其智能汽车相关产品渗透率的提高,与其合作的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受益。记者|孙磊、李星、裴建儒、黄新旭、董天一编辑|孙志成、易启江校对|段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悦读全球日立旗下汽车零部件商曝出检查违规持续20年共同社23日报道,日立制作所旗下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子公司“日立安斯泰莫”22日发布消息称,存在不实施检查或篡改数据等违规行为。
1900/1/1 0:00:00中华网财经12月24日讯,比亚迪公告,控股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与戴姆勒拟按持股比例分别对腾势新能源以货币方式增资10亿元。
1900/1/1 0:00:00昨日,哪吒汽车正式向首批用户交付了萌娃第一台电动车哪吒魔小童。首批没买到的朋友不用着急,哪吒汽车正式发布了官方购买指南,只需简单三步走,即可给孩子下定人生中的第一台电动车。
1900/1/1 0:00:00注:财联社VIP为内容资讯产品,并非投资建议。以下内容仅为资讯价值展示非对相关公司的推荐建议,非未来走势预测。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2月22日,日本日立集团旗下汽车零部件子公司承认在刹车和悬架系统的质量检测中存在作弊等违规行为,这类违规行为自2000年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
1900/1/1 0:00:0012月23日,比亚迪官方宣布,第15万辆新车于今日正式下线,创下了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最快下线速度比亚迪汉是比亚迪的旗舰轿车,定位为中大型车,提供EV纯电动、DM插电式混动两种版本,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