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不再允许销售,只能取消;NIO可能成为最后一家采用OEM路线的汽车公司;未来不会有新的汽车公司。有关部门尚未就这一谣言发表声明。时代财经以普通市民身份致电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大厅求证,对方表示,“我们还没有听说,也没有关于此事的相关更新,我们仍保持原有状态。”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时代财经:“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此事的确切消息。从现在起,早期想进入造车赛道的公司大多已经进入。如果政策控制趋于严格,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在2月17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专家媒体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mic委员会在讨论生产资格时表示,“汽车行业可以借鉴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制改革,逐步从审批向注册过渡,最终不能把造车资质变成股市的‘外壳’。“对于未来是否不允许出售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对于那些在比赛场地入口处等待的人,比如子优家,获得“入场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图片来源:2月14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小米汽车即将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在最终资质授予之前,小米的造车资质可能仍有变化。还有报道称,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可能来自宝沃汽车。时代财经向小米寻求证实,后者表示不予置评。小米和子优优酷等入场券等了多久?对于跨境汽车制造商来说,汽车制造资格是进入竞争的入场券。小米于2021 3月正式宣布生产汽车,工厂全面开工。其生产资质也备受关注。2023年1月,一位博主透露,小米汽车品牌尚未获得批准,被纳入无序资本扩张的概念。随后,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华在微博上发文驳斥,称“该消息不实,不存在品牌需要审批的说法。此外,小米汽车进展顺利。”对于小米汽车已承接宝沃汽车生产资质的传闻,小米表示“不予置评”。2月20日,小米汽车的一名员工告诉时代财经,“小米汽车正在按计划推进,但生产资质的细节尚不清楚。”2月9日,小米投资者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提到了汽车制造的目标:“力争在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目前,小米宣布,尽管目标已经确立,但汽车制造已经进行了近2年。然而,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仍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图片来源:李一男也在为网上的入场券而苦苦挣扎。2018年,李一男创立了牛创新能源,2021,他与大成汽车常州金坛基地达成合作,推出汽车品牌子优佳;
2022年10月8日,该公司发布了其首款车型——自优家NV。就在新车高调发布60天后,2022年12月7日,大成汽车宣布“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NV将无法在短期内交付。”该公司还表示,将在48小时内全额退款。值得注意的是,造车资质问题可能是自优家首款车型无法交付的主要原因。根据公开报道,自如之家的母公司火星石科技不具备新能源汽车制造资质,因此选择了一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作为合作伙伴。然而,尽管大成汽车拥有资质,但由于运营困难,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对停产24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在恢复生产前核实其是否符合《准入审查要求》。无法维持准入条件或已经破产的企业可能会被取消资格。此外,2022年初,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具有委托生产关系的双方均具备生产资质。这使得OEM生产的道路更加具有挑战性。除了代工,获得生产资质也是获得车辆生产资质的手段之一。不过,这则“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不准销售的传言”,可能释放出政策收紧的信号。对于目前受制于生产资质的自驾游行业来说,无论是代工模式还是收购资质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其自主造车能力也充满困惑。获得许可6年的零跑汽车的生产资格是什么?在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踏入汽车制造业之前,他甚至不知道国内汽车制造业仍然需要资质。朱江明曾在接受太平洋汽车(601099)采访时表示,刚开始造车时,他并不知道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准入资格,认为一旦制造出来,并经中国汽车中心测试合格,就可以销售。根据政策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分别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两项资质,才能真正拥有新能源汽车车型的生产资质,并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生产。公开报道显示,从2016年3月开始,北汽新能源获得了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随后在2017年5月,江淮大众获得了生产资质。在过去的14个月里,国家发改委在中国颁发了15张资质许可证,包括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云都新能源、知豆、江淮大众等。此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申请和审查也有所收紧。并不是所有获得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的15家汽车公司都能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后,批准的企业必须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乘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生产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评估,并被纳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正式获得“双重资质”后才能上市销售产品。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准入门槛有所放宽。2018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汽车行业投资管理条例》,全面取消汽车投资审批,由审批管理转向地方备案管理,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后来Auto当时报告说,法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资格审查权已经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获得这一资格可能相对容易。然而,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得管理资质并不容易,需要对产能、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据财联社报道,截至2019年1月10日新版《条例》生效,共有18家汽车公司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其中,只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江苏民安等13家车企进入了工信部发布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名单,并获得了“双重资质”。当时,汽车制造的新势力非常小,零跑汽车和威马汽车都不在其中。然而,与汽车制造业的“进度条”竞争并率先走向市场是当务之急。为了在新能源市场的第一轮淘汰赛中获胜,新派玩家正在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方面,蔚来和小鹏汽车正在寻求代工模式,以实现量产。NIO牵手江淮汽车(600418),通过代工实现ES8等车型的生产。小鹏汽车在前期选择了海马汽车作为代工。零跑汽车是通过长江客车OEM生产的。如果我选择OEM生产,我将无法每天睡觉,”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表示。与代工模式不同,理想汽车、威马汽车等选择获得资质。据公开消息人士透露,威马汽车以11.8亿元收购了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并于2018年实现量产。理想汽车以6.5亿元收购力帆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取得生产资质。此外,小鹏汽车后期通过收购广州福地汽车获得了生产资质。朱江明曾透露,办理车牌问题只用了6年时间。2020年底,零跑汽车斥资5.1亿元收购福建新富达汽车,正式获得造车资质。专家:发布资格证书将缩短试错过程。这两种获得生产资格的方法今天仍然适用吗?在业内看来,2022年初发布的双方都有代工生产资质的规定提高了代工模式的门槛,而这一关于生产资质不允许销售的传言也释放出了政策或收紧的趋势。如果政策控制趋于严格,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崔东树告诉时代财经。至于汽车制造业的进入门槛是否会提高,崔东树说,“从现在开始,大多数早期想进入的汽车制造公司已经进入市场。“也有意见建议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准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席陈清泰1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举行了专家媒体交流会。”,这将缩短整个行业的试错过程,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关部门不应过多干预,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引导他人冒险。“陈清泰认为,资格开放后,会有一段时间蜂拥而至,浪淘沙,促进电动汽车市场的集中度。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几家企业脱颖而出,只要相关部门控制住几个关键标准,就不会出现太多问题。苗圩认为现有资格证书应考虑其容量利用率,而利用率低的资格证书不应设置障碍。对于从未造车并想造车的新势力来说,汽车行业可以借鉴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制改革,逐步从审批过渡到注册,而不能最终将造车资质变成股市的“外壳”,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一些地区可能产能过剩,一些企业也可能产能过剩。利用产能过剩来控制准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确实很多,但100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肯定会在竞争中幸存下来。最终,它们将集中在少数几家顶级公司,但也不断有新的进入者和新的生产能力
2月24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随着电动汽车的增加,对充电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动汽车厂商及相关的充电服务提供商,也在不断建设充电站,构建便利的充电网络,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1900/1/1 0:00:00经济观察网记者王帅国2月22日,针对此前网传“上汽通用受销量下滑影响内部筹备大裁员:计划买断45岁以上员工工龄”的消息,上汽通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辟谣声明表示,相关内容均为不实信息。
1900/1/1 0:00:00中国网汽车2月23日讯记者日前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
1900/1/1 0:00:002月1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随着产量的持续增加,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销量在部分市场已开始超过燃油汽车厂商,在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成为了最大的厂商。
1900/1/1 0:00:00近日,在“绽放2023”汽车之家创作者大会上,汽车之家正式发布了其C端战略方向和创作者生态计划。
1900/1/1 0:00:00特斯拉未买,充电桩先来。日前,上海一男子在情人节当日收到了来自女友的“特殊礼物”特斯拉充电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