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车软件不能只顾加价不顾用户针对近期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等问题,上海监管部门紧急叫停了滴滴的加价功能。2月1日起,没有加价功能的滴滴打车软件已经在沪上线。网民称,打车软件乱加价导致打车越来越难,动态加价表面看是市场行为,实则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运营企业也需要在完善软件功能上下工夫。“平价”打车越来越难打车难渐成“大概率”事件,不少网民对此感触颇深。网民“听杨姐说”抱怨说,今年春节前几天,连续三天在北京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无论是滴滴快车、顺风车、滴滴上的出租车,甚至神州专车,都是加价几倍,仍然没有人接单。还有网民指出,即便在平常的工作日里,想坐“平价”滴滴也是越来越难。网民“雨柔”说,用滴滴打车的等待时间比以前更长了,动态调价后,专车、快车价格是以前的一倍甚至更多,在滴滴平台上呼叫出租车也需要加价。
一些网民表示,在加价模式下,司机“挑活”现象严重,车辆空驶率明显提高,浪费了资源。网民“楚天皓月0713”认为,司机知道用户可以多次选择加价,于是选择不接不加价的单子,这个规则的结果是,乘客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信息不对称由此而生。动态加价须合理限制有网民认为,打车软件动态加价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网民“小欣”说,任何想要出行的用户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理性判断。用户与司机双方会在衡量后各取所需,满足市场规律,所以动态加价的出现也是必然。不过,更多的网民认为,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规律的同时,应对加价设置上限,让市场之手与行政之手有机结合,不要因信息不对称使打车软件成为“趁火打劫”的工具。网民“李俊慧”说,在利益驱使下,专车平台滥用动态调价机制扩张收入来源的概率将大幅激增。如果保留“动态调价机制”但不限定加价幅度上限,那么加价机制势必会让乘客成为平台及司机“刀板上的鱼肉”。从保障乘客利益考虑,监管部门应对平台应用“动态加价机制”加以合理限制,尤其在异常气象状况下,严禁应用“动态加价”或限制加价幅度,在出行高峰时段,严格把握加价时长等,避免形成新的不公平交易条件。网民“艾川”认为,监管部门还应在以下方面行使好监督责任:企业是否利用垄断地位侵害竞争者和消费者权益,网约车价格及服务是否存在欺诈,提高网约车纠纷处理水平等。
面对当前亟需解决的能源和环保问题,以及城市所面临的道路交通拥堵及停车位资源紧张问题,“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00/1/1 0:00:00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7年1月1号起,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
1900/1/1 0:00:002月4日,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补企业再开新罚单,
1900/1/1 0:00:00每到春节,买房买车总是饭桌上的热门谈资。证券时报记者发现,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成为购车主流,贷款购车的消费理念也逐渐变为主流消费观。
1900/1/1 0:00:00投资有限公司制定的召回计划。同时,重庆检验检疫局提醒相关用户,如在使用中发现有汽油泄露或车内闻到汽油味,应停止使用车辆并联系经销商进行处置。
1900/1/1 0:00:00随着全球排放法规日益收紧汽车制造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车企转向生产电动汽车。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