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州交通管理局(DMV)发布了2021年自动驾驶路测报告,中美选手继续领跑行业。
具体来说,报告显示了全球28家自动驾驶公司在过去一年(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表现,包括测试里程、接管里程和车队规模。其中,2021年自动驾驶累计总路测里程超过400万英里,比2020年的近200万英里翻了一番。
国内选手表现出色。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风向标,这份报告的核心衡量指标是自动驾驶玩家的年平均接管里程(MPI),比基于主观感受的试乘体验更客观、更可量化。
围绕这一指标,新智家梳理了中美最受关注的13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整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从被接管的里程来看,中国排名前七的公司有五家,分别是AutoX、滴滴、文远智行、荣源启行、马骁智行。目前,这些玩家已经面向大众开展了Robotaxi运营活动,并逐步走向商业落地阶段。
其中排名第一的AutoX已经在大规模、高密度的一线城市运营,积累了大量的自动驾驶场景。目前,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硅谷的五个R&D中心拥有超过1000名R&D技术团队。
国内排名第二的滴滴自动驾驶获得了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加州等地的自动驾驶路测资格,团队规模进一步增至700人。
但从整体测试里程来看,Waymo继续遥遥领先,测试里程超过230万英里,占全年总测试里程的50%以上;其次是Cruise,测试里程达到90万英里,来自中国的马骁之星排名第三,测试里程超过30万英里。
上述三家公司的测试里程几乎占到了年度总测试里程的88%。
同时,报告还从车队规模等其他维度进行排名。加州车队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如下:
从数据上看,Waymo在加州拥有最大的测试车队,数量接近700辆;排名第二和第三的Cruise和Zoox分别为138和84;接下来是来自中国的AutoX和马骁之星,都有大约40辆车。
据了解,上述测试队的前十名队员都配备了3-8部激光雷达,且多为旋转式激光雷达。然而,马骁之星和荣源七星都表示,他们将在未来逐步改用固态激光雷达。
随着自动驾驶走向量产的发展,固态激光雷达在设计上可以高度集成化、轻量化、美观化,更容易与原车集成。
需要注意的是,DMV已经规定,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应在事故发生后10天内报告任何导致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死亡的碰撞。
截至2022年2月1日,DMV已收到405起自动驾驶车辆的碰撞报告。其中,2021年自动驾驶事故超过100起,而来自中国的文远智行有3起,马骁智行有2起,其他中国玩家均无事故。
此外,截至2021年11月19日,共有7家公司获得了加州DMV全无人驾驶测试的许可。来自中国的玩家包括百度、AutoX和文远智行。
接班英雄?
虽然DMV自动驾驶分离的报道在业内相当权威,但近年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有争议的一点是:
车辆运行场景的客观复杂性,甚至安全员的主观判断,都可能影响人工接管的次数。
这不禁让人思考,用接管次数这一冷指标对各大自动驾驶玩家的实力进行排名,是否真的客观合理(详见之前《自动驾驶,不谈“接管”》的报道)。
诚然,接管数量与技术安全密切相关。对常见交通场景的稳定处理是一个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基本素养,只有不依赖安全员和任何形式的直接人工干预,自动驾驶技术才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在道路上遇到的主要通道问题(包括已知的危险场景)还远没有完全解决。在不同的场景下,甚至同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的接管次数也可能有很大差异。
曾有业内人士对新智家表示,如果是非pr环节(如R&D测试阶段),玩家更倾向于选择更复杂的场景来锤炼系统——测试的意义就是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系统才能进入稳定的迭代期。
因此,人工接管的频率可能不能简单等同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成熟,接管率也不适合作为评价自动驾驶系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已经逐渐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1.9万亿美元的产值;高盛预计,到2050年,自动驾驶产业规模有望超过6000亿元,发展进程呈指数级增长。
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动驾驶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作为服务于人类出行的技术,其系统性能、成本控制、生产线管理甚至用户体验都可能需要深度优化。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近日,加州交通管理局(DMV)发布了2021年自动驾驶路测报告,中美选手继续领跑行业。
具体来说,报告显示了全球28家自动驾驶公司在过去一年(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表现,包括测试里程、接管里程和车队规模。其中,2021年自动驾驶累计总路测里程超过400万英里,比2020年的近200万英里翻了一番。
国内选手表现出色。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风向标,这份报告的核心衡量指标是自动驾驶玩家的年平均接管里程(MPI),比基于主观感受的试乘体验更客观、更可量化。
围绕这一指标,新智家梳理了中美最受关注的13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整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从被接管的里程来看,中国排名前七的公司有五家,分别是AutoX、滴滴、文远智行、荣源启行、马骁智行。目前,这些玩家已经面向大众开展了Robotaxi运营活动,并逐步走向商业落地阶段。
其中排名第一的AutoX已经在大规模、高密度的一线城市运营,积累了大量的自动驾驶场景。目前,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硅谷的五个R&D中心拥有超过1000名R&D技术团队。
国内排名第二的滴滴自动驾驶获得了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加州等地的自动驾驶路测资格,团队规模进一步增至700人。
但从整体测试里程来看,Waymo继续遥遥领先,测试里程超过230万英里,占全年总测试里程的50%以上;其次是Cruise,测试里程达到90万英里,来自中国的马骁之星排名第三,测试里程超过30万英里。
上述三家公司的测试里程几乎占到了年度总测试里程的88%。
同时,报告还从车队规模等其他维度进行排名。加州车队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如下:
从数据上看,Waymo在加州拥有最大的测试车队,数量接近700辆;排名第二和第三的Cruise和Zoox分别为138和84;接下来是来自中国的AutoX和马骁之星,都有大约40辆车。
据了解,上述测试队的前十名队员都配备了3-8部激光雷达,且多为旋转式激光雷达。然而,马骁之星和荣源七星都表示,他们将在未来逐步改用固态激光雷达。
随着自动驾驶走向量产的发展,固态激光雷达在设计上可以高度集成化、轻量化、美观化,更容易与原车集成。
需要注意的是,DMV已经规定,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应在事故发生后10天内报告任何导致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死亡的碰撞。
截至2022年2月1日,DMV已收到405起自动驾驶车辆的碰撞报告。其中,2021年自动驾驶事故超过100起,而来自中国的文远智行有3起,马骁智行有2起,其他中国玩家均无事故。
此外,截至2021年11月19日,共有7家公司获得了加州DMV全无人驾驶测试的许可。来自中国的玩家包括百度、AutoX和文远智行。
接班英雄?
虽然DMV自动驾驶分离的报道在业内相当权威,但近年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有争议的一点是:
车辆运行场景的客观复杂性,甚至安全员的主观判断,都可能影响人工接管的次数。
这不禁让人思考,用接管次数这一冷指标对各大自动驾驶玩家的实力进行排名,是否真的客观合理(详见之前《自动驾驶,不谈“接管”》的报道)。
诚然,接管数量与技术安全密切相关。对常见交通场景的稳定处理是一个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基本素养,只有不依赖安全员和任何形式的直接人工干预,自动驾驶技术才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在道路上遇到的主要通道问题(包括已知的危险场景)还远没有完全解决。在不同的场景下,甚至同一个自动驾驶系统的接管次数也可能有很大差异。
曾有业内人士对新智家表示,如果是非pr环节(如R&D测试阶段),玩家更倾向于选择更复杂的场景来锤炼系统——测试的意义就是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系统才能进入稳定的迭代期。
因此,人工接管的频率可能不能简单等同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成熟,接管率也不适合作为评价自动驾驶系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已经逐渐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根据麦肯锡的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1.9万亿美元的产值;高盛预计,到2050年,自动驾驶产业规模有望超过6000亿元,发展进程呈指数级增长。
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动驾驶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作为服务于人类出行的技术,其系统性能、成本控制、生产线管理甚至用户体验都可能需要深度优化。
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北京
1蔚来ET7车长增加3mm一季度末交付近日,不少眼尖的用户发现,蔚来官网显示ET7车长5101mm,比之前增加了3mm。
1900/1/1 0:00:00日前,相关媒体报道,上汽荣威发布新能源价格上调预告,2022年3月1日起上调旗下多款新能源车薪的官方指导价。与其它车企原因相同,主要原因依旧是芯片短缺,新能源补贴退坡以及成本上涨。
1900/1/1 0:00:00哈曼国际作为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为汽车、大众消费者和企业级市场提供互联科技和解决方案。
1900/1/1 0:00:00近日,据海外媒体透露,林肯汽车计划将在2026年之前推出5款纯电动SUV,与此同时,林肯将于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完整的智联化、电气化产品阵容。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当前的燃料电池的运行温度为6080,因此需要大型散热器和进气口才能保持温度。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印度高科技成像雷达专家SteradianSemiconductors与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伟世通(Visteon)宣布达成合作,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