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小米汽车放了一个“乌龙”。当人们开始相信小米汽车会在上海开第二家工厂时,其官方回应称这是一场误会。
起因是一则招标公告。受小米委托,相关招标机构发布了小米汽车焊装线项目供应商招聘公告。根据招标条件,该项目位于上海,并已获得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机关批准,正式进入公开招标阶段。
有图有真相,网上广为流传的公告截图似乎也间接证明了小米在上海“大干一场”的奢望。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小米内部人士透露,他们只是委托了一家上海的招标公司投标相关项目,并没有在上海建厂。
这有点令人沮丧。小米汽车设想的“双城联动”战略未能出现,利用上海周边成熟的供应链太想当然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后来者,小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建设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一蹴而就。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更不是小家电。
现在市场上芯片和电池的短缺,归根结底是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的问题。至于上海疫情,整个汽车行业濒危的结论没有错。
自今年4月初以来,上海的疫情越来越严峻。蔚来、特斯拉、SAIC等车企纷纷停产,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ZF、安博福等汽车产业链企业也受到影响。
为了更接近“甲方”,削减运输和营销成本,大部分供应链相关公司都会聚集在一起。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抱团”成长有利可图;但是,缺点尤其致命。在疫情不确定的环境下,成群成片的堵控风险拖累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局。
不得不承认,一方面,能稳定供货的合格零件大多掌握在外资手里,比如MCU、IGBT,基本离不开英飞凌、德州仪器;另一方面,国内更换零配件陷入泥潭。除了技术问题,还缺少一个敢打敢做的“领头羊”。
其实整合多年积累的零部件供应链弊病怎么会这么简单?
供应链重建不是一天建成的。
勇闯天下是小米、OPPO、VIVO在手机黄金十年的一个明显的成长特征。
先来的人最后不一定会赢。借助发达的手机供应链体系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小米等公司在过去几年赚了不少钱。
其实也很好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能看得更远。成熟产业链的整合,加上自身的严格管控和降低成本,能笑到最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会一样吗?至少在供应链的建立上,不会这么简单。
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是在八大系统的基础上存在的,包括高压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底盘系统、仪表电气系统、车身基本电器、安全舒适系统、通讯娱乐系统、车身及附件系统等。
人们越来越重视智能体验,智能体验来源于安全舒适系统中的自动及辅助驾驶系统,通讯娱乐系统中的中控系统。
经常提到的电机、电池、电控等技术上的“三电系统”,是来自高压电池系统和电驱动系统的子系统。
如果继续细分,系统可以由多个集成域组成。以电池系统为例,动力电池模块是核心,可以由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等电池厂商提供,内部电池的一些连接部分也可以交给电池厂商。而其他周边部件,如高压线束、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等,则需要其他部件公司的帮助。
这样看供应链上游,其他零部件企业也需要自己的上游企业提供芯片、PCB板、扁平电缆等基础零部件,或者碳酸锂、镍、钴等上游原材料。只有这样,企业才有能力制造并供应给下游企业。
不久前,在博世年度媒体沟通会上,博世中国区总裁陈宇东表示,汽车长期面临涨价压力,芯片短缺将持续到明年。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包括芯片本地化生产、扩大晶圆生产、扶持中国芯片企业等,但影响ESP和EPS的高科技芯片短期内无法替代。
这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的缩影。
车企期待博世等一级市场稳定供货,一级市场会受到芯片厂商等二级市场的影响。在疫情、战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单一单向的供应链体系尤其脆弱。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2020年疫情以来,芯片短缺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价格一再上调。
不久前,TSMC宣布提价6%,额外的成本最终将累积到车企和消费者身上。
重建供应链真的很难,尤其是在大部分技术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零部件的国产化和替代过程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似乎正是这座巍峨的大山,让小米汽车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大规模投资零部件相关企业。
还有动力电池相关的蜂巢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卫兰新能源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相关的何塞技术、途达通、穆宗技术、Momenta等。,和ch……-相关黑芝麻智能,宇泰微电子,欧瑞德微电子,云图半导体...
多元化的零部件布局,体现了小米汽车深度掌控供应链、助力造车业务的主观能动性;但侧面也反映了小米汽车的焦虑——不仅是对汽车行业未知的焦虑,还有一点压力。
小米能把汽车零部件变成行业整合吗?
小米车,山高路远。
现在的车企很乱,很热闹。无论是“魔鬼”特斯拉,还是“三大金刚”韦小立,以及各种二线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对这块不断扩大的新能源汽车蛋糕垂涎三尺。
但不难发现,现在能站出来占人便宜的车企,都是早起的“鸟”。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经发展了19年。蔚来、小鹏、理想都成立于2015年,正处于7年之痒阶段。
相比之下,距离雷军宣布上一次创业造车,到小米落户北京,到亦庄第一家造车厂建成,“上海工厂”的消息告一段落,也不过一年时间。
一年时间不长,但小米汽车的步伐并不慢。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今年3月小米投资日,雷军亲口表示小米汽车超预期,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第二点是,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宝军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小米汽车的工程样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与大家见面,届时将超乎人们的想象。
再过两个多月,小米汽车的真面目就要揭晓了。届时,它是否名副其实的“年轻人第一智能车”,也将靴子落地。
但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是,小米汽车的核心是什么?
特斯拉曾经吹嘘自己要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蔚来的豪华和客服得到广泛认可;理想在家用车市场,处处攻城略地;小鹏的科技标签越来越靠谱了。
所以小米汽车要做的就是继承小米手机多年形成的口碑——性价比?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相当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直接和特斯拉开战;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必须整合零部件供应链,推进零部件国产化和替代,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践行性价比。
说实话,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实很难,金钱和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除了零部件公司的投资,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汽车工厂也在建设中。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将分两期投资亦庄,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该生产基地建成后将为小米汽车完成30万辆的年产能。虽然其规模在已知的新建电厂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时间和金钱的成本也是如流水一般。
八
回想小米汽车早期,雷军喊“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在意。
不久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公开调侃道,“现在有造车优势的企业不多了。雷先生投了1000亿,可能亏了钱,浪费了时间。”
的确,短短一年多时间,小米汽车花了不少钱。从整个行业来看,小米所做的还不足以支撑一个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不过好在小米汽车一直在进步。无论是陆续披露的汽车专利,还是对汽车行业供应链公司的持续投资,都显示了小米汽车作为后来者的努力。
舵手雷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进入汽车圈,试图讲述一个有趣的汽车故事。信不信由你,雷军最近的动态里,有各种跑车,有赛道,有汽车电影。
“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将亲自带队。我相信小米汽车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愿意上我这辈子所有的名声,做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车。”
属于自行车圈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反复而停止。雷军坚决要造车的话还在耳边回荡。
毫无疑问,走在这条造车的路上,总会有质疑和嘲讽。“外行”雷军不是第一个,小米汽车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这个“英雄共崛起”的时代,小米汽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妨直接面对,继续前进。就在上周,小米汽车放了一个“乌龙”。当人们开始相信小米汽车会在上海开第二家工厂时,其官方回应称这是一场误会。
起因是一则招标公告。受小米委托,相关招标机构发布了小米汽车焊装线项目供应商招聘公告。根据招标条件,该项目位于上海,并已获得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机关批准,正式进入公开招标阶段。
有图有真相,网上广为流传的公告截图似乎也间接证明了小米在上海“大干一场”的奢望。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小米内部人士透露,他们只是委托了一家上海的招标公司投标相关项目,并没有在上海建厂。
这有点令人沮丧。小米汽车设想的“双城联动”战略未能出现,利用上海周边成熟的供应链太想当然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后来者,小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建设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一蹴而就。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更不是小家电。
现在市场上芯片和电池的短缺,归根结底是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的问题。至于上海疫情,整个汽车行业都危在旦夕的结论没有错……。
自今年4月初以来,上海的疫情越来越严峻。蔚来、特斯拉、SAIC等车企纷纷停产,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ZF、安博福等汽车产业链企业也受到影响。
为了更接近“甲方”,削减运输和营销成本,大部分供应链相关公司都会聚集在一起。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抱团”成长有利可图;但是,缺点尤其致命。在疫情不确定的环境下,成群成片的堵控风险拖累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局。
不得不承认,一方面,能稳定供货的合格零件大多掌握在外资手里,比如MCU、IGBT,基本离不开英飞凌、德州仪器;另一方面,国内更换零配件陷入泥潭。除了技术问题,还缺少一个敢打敢做的“领头羊”。
其实整合多年积累的零部件供应链弊病怎么会这么简单?
供应链重建不是一天建成的。
勇闯天下是小米、OPPO、VIVO在手机黄金十年的一个明显的成长特征。
先来的人最后不一定会赢。借助发达的手机供应链体系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小米等公司在过去几年赚了不少钱。
其实也很好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能看得更远。成熟产业链的整合,加上自身的严格管控和降低成本,能笑到最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会一样吗?至少在供应链的建立上,不会这么简单。
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部件是在八大系统的基础上存在的,包括高压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底盘系统、仪表电气系统、车身基本电器、安全舒适系统、通讯娱乐系统、车身及附件系统等。
人们越来越重视智能体验,智能体验来源于安全舒适系统中的自动及辅助驾驶系统,通讯娱乐系统中的中控系统。
经常提到的电机、电池、电控等技术上的“三电系统”,是来自高压电池系统和电驱动系统的子系统。
如果继续细分,系统可以由多个集成域组成。以电池系统为例,动力电池模块是核心,可以由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等电池厂商提供,内部电池的一些连接部分也可以交给电池厂商。而其他周边部件,如高压线束、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等,则需要其他部件公司的帮助。
这样看供应链上游,其他零部件企业也需要自己的上游企业提供芯片、PCB板、扁平电缆等基础零部件,或者碳酸锂、镍、钴等上游原材料。只有这样,企业才有能力制造并供应给下游企业。
不久前,在博世年度媒体沟通会上,博世中国区总裁陈宇东表示,汽车长期面临涨价压力,芯片短缺将持续到明年。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包括芯片本地化生产、扩大晶圆生产、扶持中国芯片企业等,但影响ESP和EPS的高科技芯片短期内无法替代。
这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的缩影。
车企期待博世等一级市场稳定供货,一级市场会受到芯片厂商等二级市场的影响。在疫情、战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单一单向的供应链体系尤其脆弱。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2020年疫情以来,芯片短缺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价格一再上调。
不久前,TSMC宣布提价6%,额外的成本最终将累积到车企和消费者身上。
重建供应链真的很难,尤其是在大部分技术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零部件的国产化和替代过程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似乎正是这座巍峨的大山,让小米汽车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大规模投资零部件相关企业。
还有动力电池相关的蜂巢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卫兰新能源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相关的何塞技术、途达通、穆宗技术、Momenta等。,和ch……-相关黑芝麻智能,宇泰微电子,欧瑞德微电子,云图半导体...
多元化的零部件布局,体现了小米汽车深度掌控供应链、助力造车业务的主观能动性;但侧面也反映了小米汽车的焦虑——不仅是对汽车行业未知的焦虑,还有一点压力。
小米能把汽车零部件变成行业整合吗?
小米车,山高路远。
现在的车企很乱,很热闹。无论是“魔鬼”特斯拉,还是“三大金刚”韦小立,以及各种二线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对这块不断扩大的新能源汽车蛋糕垂涎三尺。
但不难发现,现在能站出来占人便宜的车企,都是早起的“鸟”。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经发展了19年。蔚来、小鹏、理想都成立于2015年,正处于7年之痒阶段。
相比之下,距离雷军宣布上一次创业造车,到小米落户北京,到亦庄第一家造车厂建成,“上海工厂”的消息告一段落,也不过一年时间。
一年时间不长,但小米汽车的步伐并不慢。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今年3月小米投资日,雷军亲口表示小米汽车超预期,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第二点是,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宝军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小米汽车的工程样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与大家见面,届时将超乎人们的想象。
再过两个多月,小米汽车的真面目就要揭晓了。届时,它是否名副其实的“年轻人第一智能车”,也将靴子落地。
但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是,小米汽车的核心是什么?
特斯拉曾经吹嘘自己要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蔚来的豪华和客服得到广泛认可;理想在家用车市场,处处攻城略地;小鹏的科技标签越来越靠谱了。
所以小米汽车要做的就是继承小米手机多年形成的口碑——性价比?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相当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直接和特斯拉开战;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必须整合零部件供应链,推进零部件国产化和替代,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践行性价比。
说实话,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实很难,金钱和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除了零部件公司的投资,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汽车工厂也在建设中。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将分两期投资亦庄,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该生产基地建成后将为小米汽车完成30万辆的年产能。虽然其规模在已知的新建电厂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时间和金钱的成本也是如流水一般。
八
回想小米汽车早期,雷军喊“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在意。
不久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公开调侃道,“现在有造车优势的企业不多了。雷先生投了1000亿,可能亏了钱,浪费了时间。”
的确,短短一年多时间,小米汽车花了不少钱。从整个行业来看,小米所做的还不足以支撑一个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不过好在小米汽车一直在进步。无论是陆续披露的汽车专利,还是对汽车行业供应链公司的持续投资,都显示了小米汽车作为后来者的努力。
舵手雷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进入汽车圈,试图讲述一个有趣的汽车故事。信不信由你,雷军最近的动态里,有各种跑车,有赛道,有汽车电影。
“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将亲自带队。我相信小米汽车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愿意上我这辈子所有的名声,做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车。”
属于自行车圈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反复而停止。雷军坚决要造车的话还在耳边回荡。
毫无疑问,走在这条造车的路上,总会有质疑和嘲讽。“外行”雷军不是第一个,小米汽车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这个“英雄共崛起”的时代,小米汽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妨直接面对,继续前进。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根据路透社看到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特斯拉已将其上海工厂产量提升至疫情前水平的计划推迟至少一周。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5月16日,雷诺集团董事会一致同意签署协议,将集团持有雷诺俄罗斯公司(RenaultRussia)100的股份出售给莫斯科市政府,并将集团持有AvtoVAZ近67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自动驾驶卡车运输公司KodiakRobotics公开展示其“后备(fallback)”系统,可在卡车或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将无人驾驶卡车拖到路边。
1900/1/1 0:00:002022年5月16日宏光MINIEVGAMEBOY自上市以来,新车订单突破41000辆,并以个性DIY玩法吸引各路玩家加入潮创大军,掀动全新潮创风暴。
1900/1/1 0:00:00哪吒汽车于5月15日宣布新增三亚、泰安、舟山等50个免费充电服务城市,免费充电服务已覆盖95以上用户使用区域。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印度汽车制造商马鲁蒂铃木在哈里亚纳邦(Haryana)获得了用于建设新工厂的土地,该公司将在此投资1100亿卢比(约14亿美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