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在线采访时,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不仅称赞了不顾重重困难成功抵达其上海工厂的中国工人,还点名称赞了大众在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还发出了如下感叹。
“创办一家新的造车公司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扭亏为盈也非常困难。我从这些新造车公司身上看到的是,他们正在跳入深渊,试图在从未造车的情况下大规模扩大生产。这太疯狂了。”
由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谁在背后作祟?
首先,答案可以排除,逐渐能和特斯拉硬起来是必然的。因为三人在付出了刻骨铭心的代价后,早已成功爬出所谓的泥潭,终于步入正轨。
眼下,新车产量要么已经成功跨过20万辆大关,要么正在快速逼近。在各自的战略规划中,也明确了最终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如何生存已经不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然后,剩下的可能就指向特斯拉之后出现的美国新势力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前者走过的路。
今天文章的主角要说的是Lucid,一个可以用“没有特斯拉的命,只有特斯拉的病”来形容的品牌。
不可避免的生产力地狱
我想问一下,真正帮助特斯拉腾飞的节点是什么?在我眼里,它一定是成功克服了“生产力地狱”。
对于一个造车新势力来说,即使营销层面的故事再华丽,产品层面的概念再噱头再多,甚至资本层面的背书再丰富,在交付层面还是会执行。
如果新车不能大批量、长期稳定地交付给用户,上述所有维度都将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然后,以此为准则来拆解Lucid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它诞生在加州,就像特斯拉一样,诞生了很多新的美国车企。
前身Atieva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一度专注于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和动力系统。2016年10月正式更名为“Lucid Motors”,开始专注于车辆领域,并宣布将研发纯电动高性能豪华车型。
与此同时,前特斯拉工程副总裁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也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自己的工厂。
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沉淀,2021年是这支造车新势力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因为分别完成了两件大事,年初通过并购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实现了资本层面的转型。年底,其首款量产车型Lucid Air正式交付,综合参数配置和价格定位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S..
而且从社交媒体的热度、终端用户的一些反馈以及其股价和市值的走势来看,确实有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或许,是习惯了特斯拉的一家独大,美国的新能源市场需要注入更多活力。Lucid也被昵称为“特斯拉黑仔”或“复仇者”,可谓风头正劲。
然而,随着其2022年Q1财报的发布,本段开头提到的“痛点”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整个一月到三月,清澈的空气只提供……ed 360车辆。相比之下,特斯拉全球新车销量超过31万辆。说实话,并不是“数量级”的差距。
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运营亏损分别达到2.57亿美元、6亿美元和15.3亿美元,净亏损分别达到2.77亿美元、7.19亿美元和25.8亿美元。
幸运的是,根据其财报公布的其他组数据,Lucid目前持有超过3万份订单,截至Q1的账面上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已经达到54亿美元。
不可否认,上述“牌”的存在,至少可以让Lucid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用太担心生死。但更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率地狱”上。什么时候能克服?
毕竟,一旦前线拖得太久,资源迟早会耗尽。
中东土豪及其进入中国
“所谓创业,就是啃玻璃,盯着深渊。”相信熟悉马斯克的读者都不会对他在特斯拉最艰难的阶段所说的话感到陌生。
站在当前的节点,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绝对“领头羊”?除了熬过“生产力地狱”,它迅速推出真正亲民的Model 3,提前开启全球战略布局,一定是原因之一。
反观Lucid,仅从产品规划层面,未来10年将推出三个平台共七款车型。平台1针对大型豪华电动车,已推出三款车型。第一款是Lucid Air,已经交付。
平台2定位超大型豪华电动车,包括SUV和皮卡两个车型,下一款新车SUV Gravity将于2024年投产。
3号站台定位于中型电动车。第一款产品是类似Model 3的纯电动汽车,第二款产品定位于CUV,预计将于2027年正式进入市场。
换句话说,Lucid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迎来能给它带来“量变”的产品。然而,好消息是,在Q1 2022中,前者继续披露与沙特阿拉伯政府签署的10万辆整车订单。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Lucid将从2023年开始向当地交付产品,前期每年1000-2000辆,2025年起4000-7000辆。最终计划是十年内完成全部交付任务。
在获得中东“土豪”的背书后,Lucid还计划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工厂,进一步绑定双方关系。毕竟在自我造血实现之前,还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外部融资。
与此同时,其首席执行官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早些时候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台采访时表示:“2025年,除了中东,我们还计划在中国设厂。”
很有意思的是,上述目标的确立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就消息来看,这支美国新势力已经开始在中国招聘HR总监,工作地点和特斯拉一样在上海。从Lucid官网可以看到,与供应链质量监督相关的职位招聘也已经开启。
显然,试图进入中国的速度远远快于预期。但仍需警惕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活力必然是全球所有细分市场中最突出的,但相应的必然是日益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和内卷化。
后期的Lucid能否复制特斯拉的奇迹?会有严重的水土不服吗?甚至最终无法适应大环境?一切似乎都有很多未知和变数。
相比之下,当地时间5月13日,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首家线下体验店正式开业。Lucid Air Dream Edition的价格达到了21.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远超不久前上市的奔驰旗舰纯电动汽车EQS。
毫无疑问,对于这支美国造车新势力来说,“高举高打”的扩张模式还将继续。
至于效果如何,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日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在线采访时,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不仅称赞了不顾重重困难成功抵达其上海工厂的中国工人,还点名称赞了大众在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还发出了如下感叹。
“创办一家新的造车公司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扭亏为盈也非常困难。我从这些新造车公司身上看到的是,他们正在跳入深渊,试图在从未造车的情况下大规模扩大生产。这太疯狂了。”
由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谁在背后作祟?
首先,答案可以排除,逐渐能和特斯拉硬碰硬是必然的。因为三人在付出了刻骨铭心的代价后,早已成功爬出所谓的泥潭,终于步入正轨。
眼下,新车产量要么已经成功跨过20万辆大关,要么正在快速逼近。在各自的战略规划中,也明确了最终实现盈利的时间节点,如何生存已经不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然后,剩下的可能就指向特斯拉之后出现的美国新势力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前者走过的路。
今天文章的主角要说的是Lucid,一个可以用“没有特斯拉的命,只有特斯拉的病”来形容的品牌。
不可避免的生产力地狱
我想问一下,真正帮助特斯拉腾飞的节点是什么?在我眼里,它一定是成功克服了“生产力地狱”。
对于一个造车新势力来说,即使营销层面的故事再华丽,产品层面的概念再噱头再多,甚至资本层面的背书再丰富,在交付层面还是会执行。
如果新车不能大批量、长期稳定地交付给用户,上述所有维度都将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然后,以此为准则来拆解Lucid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它诞生在加州,就像特斯拉一样,诞生了很多新的美国车企。
前身Atieva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一度专注于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和动力系统。2016年10月正式更名为“Lucid Motors”,开始专注于车辆领域,并宣布将研发纯电动高性能豪华车型。
与此同时,前特斯拉工程副总裁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也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自己的工厂。
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沉淀,2021年是这支造车新势力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因为分别完成了两件大事,年初通过并购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实现了资本层面的转型。年底,其首款量产车型Lucid Air正式交付,综合参数配置和价格定位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S..
而且从社交媒体的热度、终端用户的一些反馈以及其股价和市值的走势来看,确实有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或许,是习惯了特斯拉的一家独大,美国的新能源市场需要注入更多活力。Lucid也被昵称为“特斯拉黑仔”或“复仇者”,可谓风头正劲。
然而,随着Q1的发布……2022年理财报告,本段开头提到的“痛点”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
整个1-3月,Lucid Air只交付了360辆车。相比之下,特斯拉全球新车销量超过31万辆。说实话,并不是“数量级”的差距。
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运营亏损分别达到2.57亿美元、6亿美元和15.3亿美元,净亏损分别达到2.77亿美元、7.19亿美元和25.8亿美元。
幸运的是,根据其财报公布的其他组数据,Lucid目前持有超过3万份订单,截至Q1的账面上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已经达到54亿美元。
不可否认,上述“牌”的存在,至少可以让Lucid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用太担心生死。但更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率地狱”上。什么时候能克服?
毕竟,一旦前线拖得太久,资源迟早会耗尽。
中东土豪及其进入中国
“所谓创业,就是啃玻璃,盯着深渊。”相信熟悉马斯克的读者都不会对他在特斯拉最艰难的阶段所说的话感到陌生。
站在当前的节点,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绝对“领头羊”?除了熬过“生产力地狱”,它迅速推出真正亲民的Model 3,提前开启全球战略布局,一定是原因之一。
反观Lucid,仅从产品规划层面,未来10年将推出三个平台共七款车型。平台1针对大型豪华电动车,已推出三款车型。第一款是Lucid Air,已经交付。
平台2定位超大型豪华电动车,包括SUV和皮卡两个车型,下一款新车SUV Gravity将于2024年投产。
3号站台定位于中型电动车。第一款产品是类似Model 3的纯电动汽车,第二款产品定位于CUV,预计将于2027年正式进入市场。
换句话说,Lucid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迎来能给它带来“量变”的产品。然而,好消息是,在Q1 2022中,前者继续披露与沙特阿拉伯政府签署的10万辆整车订单。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Lucid将从2023年开始向当地交付产品,前期每年1000-2000辆,2025年起4000-7000辆。最终计划是十年内完成全部交付任务。
在获得中东“土豪”的背书后,Lucid还计划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工厂,进一步绑定双方关系。毕竟在自我造血实现之前,还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外部融资。
与此同时,其首席执行官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早些时候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台采访时表示:“2025年,除了中东,我们还计划在中国设厂。”
很有意思的是,上述目标的确立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就消息来看,这支美国新势力已经开始在中国招聘HR总监,工作地点和特斯拉一样在上海。从Lucid官网可以看到,与供应链质量监督相关的职位招聘也已经开启。
显然,试图进入中国的速度远远快于预期。但仍需警惕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活力必然是全球所有细分市场中最突出的,但相应的必然是日益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和内卷化。
后期的Lucid能否复制特斯拉的奇迹?会有严重的水土不服吗?甚至最终无法适应b……环境?一切似乎都有很多未知和变数。
相比之下,当地时间5月13日,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首家线下体验店正式开业。Lucid Air Dream Edition的售价达到了21.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远超不久前上市的奔驰旗舰纯电动汽车EQS。
毫无疑问,对于这支美国造车新势力来说,“高举高打”的扩张模式还将继续。
至于效果如何,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近日,威马汽车公布了其4月上险量数据,据中汽中心数据显示,4月威马汽车交付智能电动汽车3309辆(上险数),同比增长489,实现同比“四连增”。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路透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政府的一份声明,5月14日,该国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Widodo)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得克萨斯州会晤,讨论潜在的投资和技术。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保时捷控股有限公司(PorscheAutomobilHoldingSE)在5月13日表示,关于豪华汽车制造商保时捷(PorscheAG)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计划,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2021财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日产俄罗斯和乌克兰业务损失了526亿日元(合4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在5月16日表示,由于对俄罗斯钯金供应的担忧,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钯金的使用量,并增加铂金的使用,该机构预测今年铂金市场将出现大量过剩。
1900/1/1 0:00:00去年,美国就在汽车召回次数方面创下历史纪录,投资银行和咨询机构Stout的数据显示,虽然与2020年的317次相比,2021年的召回次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406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