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17日,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作为共同主办单位的“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本届论坛围绕“全球新变革与智能汽车发展新战略”主题,设置了五场主题论坛和两场闭门会议,与行业组织、高校、龙头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新路径。
其中,在12月16日举行的企业家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现场演讲:
尊敬的罗市长、朱市长、董事长,各位企业家、各位领导:
再次感谢您对本次会议的支持。
刚才清泰董事长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思考,其中提到这个领域的关键环节是芯片和软件。我想思考一下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汽车芯片图集;二、全球汽车芯片发展趋势;第三,中国汽车芯片面临的挑战;4.对我国汽车芯片发展的建议。
汽车芯片,我们在百人会和国内机构的研究团队也拆了一辆车,把芯片都整理出来了。拆解后发现,汽车芯片的成分远远超过任何智能终端,包括手机。目前汽车芯片按照功能分为九大类,既有非常小的芯片,比如传感、驱动,也有非常大的芯片,尤其是智能芯片、计算芯片。在九个类别的芯片下有几个子类别。所以目前高智能的自行车芯片数量都在1000以上。
这些芯片主要用在哪里?目前由于汽车还是一个相对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每个不同的控制域或者控制单元都有一些相对独立的芯片,所以这样的分布式架构下的汽车芯片非常多。未来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化方向发展,芯片数量可能会减少,但对性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它的计算能力。
目前芯片主要应用在五个方面,分别是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客舱系统。此外,在汽车底盘和车身控制上也需要大量的芯片。所以一般来说,不同的芯片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会有发挥其功能的空间。特别是控制芯片用在五个领域,MCU和SOC芯片实际上用在每个系统中,计算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是我们目前拆解汽车找到的汽车芯片的一个基本图谱。
我们总结了全球汽车芯片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汽车芯片的短缺有所缓解,但这种相对紧张的供应局面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产能缓慢。芯片短缺三年,全球汽车产量减少约1500万辆,中国超过200万辆。这就是汽车芯片对行业的深刻影响。
这两年各地都开了一些晶圆厂。2022年全球有33家晶圆厂,2023年根据目前的统计有28家晶圆厂,其中三分之一可以为汽车提供产能。但目前看来,大部分新增产能仍处于建设的爬坡区,专门用于汽车芯片的晶圆厂很少,产能的缓解仍是瓶颈。也决定了汽车芯片虽然对最先进的工艺要求不高,但是成熟工艺产能不足还是很正常的。
从需求来看,芯片的需求确实在增长。2022年我们国家智能汽车的普及率超过30%,2030年我们认为这个比例会达到70%。所以从智能化的速度来看,芯片的需求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自行车有300-500的芯片,电动智能时代有1000多,高级自动驾驶有3000多的芯片。所以在我们国家,2030年我们判断芯片的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数量应该是1000-1200亿片/年,所以汽车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缺口越来越大。
未来包括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芯片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最近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美国拉先进工艺来美国建厂。TSMC已经在美国投产了4纳米和3纳米,最近还表示还将包括未来的2纳米晶圆厂。日本、欧盟、韩国都将芯片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因此,芯片之间的竞争不仅决定了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决定了未来主要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但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要改变现有的芯片格局,确实极其困难。
汽车芯片整个价值链的最高端,是占比很小,但价值最高的核心软件。EDA 96%的ip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核心汽车芯片IP欧美占95%,……d晶圆厂占总价值的2.5%,主要分布在日本、欧盟和省,部分设备和封测设备约占16%,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设计环节占比最高,约30%。现在看来,美国、韩国、日本、欧盟占据了整个汽车芯片设计的高端市场。制造工厂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比最高,现在主要是先进工艺,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省,封测地现在占了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总的来说,要改变现有的芯片竞争格局确实很难。
就我国而言,跨越芯片这道坎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也要看到,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挑战1,看来摆脱进口依赖迫在眉睫。
目前汽车芯片国内供应不足10%,也就是每辆汽车中90%以上的芯片都是进口的或者掌握在外资本土公司手中,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小芯片还是一些关键芯片,尤其是智能芯片,未来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其瓶颈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也给不同的汽车芯片,自主化程度最高的不到10%,最低的不到1%。
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巨大的风险。
挑战二,我们在梳理产业链的时候,也发现汽车芯片整个链条都存在技术短板。
EDA的工具市场,核心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尤其是我们的制造业,是代工的。现在看来还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有14纳米以上的制造工艺,最缺的是更先进的制造工艺。
挑战三,我们的芯片面临着严格的测试和认证。
与消费芯片不同,汽车芯片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消费芯片的温度是0℃-125℃,汽车芯片是40℃-175℃,振动要求很高,50G。众所周知,消费级芯片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汽车芯片需要三级验证:首先,芯片要安装在智能产品中,零部件要验证。第二,要进行系统的验证,软件集成后要有系统的验证。第三,要有整车级测试。三级测试必不可少。汽车仪表芯片的检测认证我们几乎是空白,世界才刚刚起步。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处于短板,使得很多芯片都有无法测试的芯片,因此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很多用户因为得不到最好的测试结果而不敢测试。因此,解决测试和检测也是当务之急。
挑战四,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54万人,包括汽车集成电路和消费类集成电路。到2023年,专业人才短缺20万人,其中54万人基本分布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20万人的短缺会严重影响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推广,所以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们技术落后的巨大瓶颈。
下一步的发展,现在国家也在推动半导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汽车芯片来看:
建议1,全产业链要升级。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软件、设备、材料,目前看起来都卡死了,需要全面突破,突破这些短板。二是要保证产能。目前仍面临建设14纳米以上先进产能的挑战,但可以优先保证28纳米、40纳米成熟工艺的产能。这是目前汽车芯片最需要、最适合的产能,也是我们国家在此基础上扩大的产能。因此,需要改进技术,增加芯片的产能供给。
建议2:建立标准、测试和认证系统。
三级体系认证正在进行中……各方面都有,但是力度不够。
建议3,把芯片推进车里。
国产芯片能否在新环境下应用于国产车,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芯片在应用中迭代,在迭代中提升,也可以帮助整车企业打造自己的备胎。因此,国产汽车采用国产芯片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迫切的行动。同时,也要推动芯片行业的整合。现在很多零散的问题都不利于我们芯片竞争力的提升。
如果看集中度,全球前10名芯片是75%,前5名芯片是65%。这是芯片领域任何国家都无法否认的产业发展规律,所以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动行业整合。
建议4,抓生产线,支持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刚才我们谈到,成熟工艺的生产线是近期和中长期的主要任务。中长期来看,先进工艺的14 nm、7 nm、5 nm的生产线目前依赖海外工艺,长期来看需要在国内新建和扩建产能。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从芯片公司的竞争力来看,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模式目前最有竞争力,但是风险和投入巨大,所以长期来看也应该有设计制造一体化的芯片公司,短期内支持部分芯片公司和制造公司建立共享的IDM模式,或者支持部分公司建立虚拟的IDM模式,通过联盟和协议走垂直整合,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和制造的完全垂直整合。
建议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特别是金融和资本的支持,将为那些未来产能不足的企业提供稳定的支持空间,为那些长期做研发的企业提供稳定的投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财政和金融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解决我们的差距问题,人才成为支撑我们芯片企业的重要保障。
我要报告的就这些。谢谢大家!(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核。)2022年12月16日-17日,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作为共同主办单位的“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本届论坛围绕“全球新变革与智能汽车发展新战略”主题,设置了五场主题论坛和两场闭门会议,与行业组织、高校、龙头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新路径。
其中,在12月16日举行的企业家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现场演讲:
尊敬的罗市长、朱市长、董事长,各位企业家、各位领导:
再次感谢您对本次会议的支持。
刚才清泰董事长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思考,其中提到这个领域的关键环节是芯片和软件。我想思考一下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汽车芯片图集;二、全球汽车芯片发展趋势;第三,中国汽车芯片面临的挑战;4.对我国汽车芯片发展的建议。
汽车芯片,我们在百人会和国内机构的研究团队也拆了一辆车,把芯片都整理出来了。拆解后发现,汽车芯片的成分远远超过任何智能终端,包括手机。目前汽车芯片按照功能分为九大类,既有非常小的芯片,比如传感、驱动,也有非常大的芯片,尤其是智能芯片、计算芯片。在九个类别的芯片下有几个子类别。所以目前高智能的自行车芯片数量都在1000以上。
这些芯片主要用在哪里?目前由于汽车还是一个相对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每个不同的控制域或者控制单元都有一些相对独立的芯片,所以这样的分布式架构下的汽车芯片非常多。未来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化方向发展,芯片数量可能会减少,但对性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它的计算能力。
目前芯片主要应用在五个方面,分别是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客舱系统。此外,在汽车底盘和车身控制上也需要大量的芯片。所以一般来说,不同的芯片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会有发挥其功能的空间。特别是控制芯片用在五个领域,MCU和SOC芯片实际上用在每个系统中,计算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是我们目前拆解汽车找到的汽车芯片的一个基本图谱。
我们总结了全球汽车芯片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汽车芯片的短缺有所缓解,但这种相对紧张的供应局面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产能缓慢。芯片短缺三年,全球汽车产量减少约1500万辆,中国超过200万辆。这就是汽车芯片对行业的深刻影响。
这两年各地都开了一些晶圆厂。2022年全球有33家晶圆厂,2023年根据目前的统计有28家晶圆厂,其中三分之一可以为汽车提供产能。但目前看来,大部分新增产能仍处于建设的爬坡区,专门用于汽车芯片的晶圆厂很少,产能的缓解仍是瓶颈。也决定了汽车芯片虽然对最先进的工艺要求不高,但是成熟工艺产能不足还是很正常的。
从需求来看,芯片的需求确实在增长。2022年我们国家智能汽车的普及率超过30%,2030年我们认为这个比例会达到70%。所以从智能化的速度来看,芯片的需求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自行车有300-500的芯片,电动智能时代有1000多,高级自动驾驶有3000多的芯片。所以在我们国家,2030年我们判断芯片的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数量应该是1000-1200亿片/年,所以汽车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缺口越来越大。
未来包括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芯片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最近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美国拉先进工艺来美国建厂。TSMC已经在美国投产了4纳米和3纳米,最近还表示还将包括未来的2纳米晶圆厂。日本、欧盟、韩国都将芯片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因此,芯片之间的竞争不仅决定了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决定了未来主要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但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要改变现有的芯片格局,确实极其困难。
汽车芯片整个价值链的最高端,是占比很小,但价值最高的核心软件。EDA 96%的ip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核心汽车芯片IP欧美占95%,……d晶圆厂占总价值的2.5%,主要分布在日本、欧盟和省,部分设备和封测设备约占16%,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设计环节占比最高,约30%。现在看来,美国、韩国、日本、欧盟占据了整个汽车芯片设计的高端市场。制造工厂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比最高,现在主要是先进工艺,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省,封测地现在占了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总的来说,要改变现有的芯片竞争格局确实很难。
就我国而言,跨越芯片这道坎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也要看到,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挑战1,看来摆脱进口依赖迫在眉睫。
目前汽车芯片国内供应不足10%,也就是每辆汽车中90%以上的芯片都是进口的或者掌握在外资本土公司手中,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小芯片还是一些关键芯片,尤其是智能芯片,未来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其瓶颈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也给不同的汽车芯片,自主化程度最高的不到10%,最低的不到1%。
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巨大的风险。
挑战二,我们在梳理产业链的时候,也发现汽车芯片整个链条都存在技术短板。
EDA的工具市场,核心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尤其是我们的制造业,是代工的。现在看来还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有14纳米以上的制造工艺,最缺的是更先进的制造工艺。
挑战三,我们的芯片面临着严格的测试和认证。
与消费芯片不同,汽车芯片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消费芯片的温度是0℃-125℃,汽车芯片是40℃-175℃,振动要求很高,50G。众所周知,消费级芯片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汽车芯片需要三级验证:首先,芯片要安装在智能产品中,零部件要验证。第二,要进行系统的验证,软件集成后要有系统的验证。第三,要有整车级测试。三级测试必不可少。汽车仪表芯片的检测认证我们几乎是空白,世界才刚刚起步。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处于短板,使得很多芯片都有无法测试的芯片,因此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很多用户因为得不到最好的测试结果而不敢测试。因此,解决测试和检测也是当务之急。
挑战四,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54万人,包括汽车集成电路和消费类集成电路。到2023年,专业人才短缺20万人,其中54万人基本分布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20万人的短缺会严重影响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推广,所以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们技术落后的巨大瓶颈。
下一步的发展,现在国家也在推动半导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汽车芯片来看:
建议1,全产业链要升级。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软件、设备、材料,目前看起来都卡死了,需要全面突破,突破这些短板。二是要保证产能。目前仍面临建设14纳米以上先进产能的挑战,但可以优先保证28纳米、40纳米成熟工艺的产能。这是目前汽车芯片最需要、最适合的产能,也是我们国家在此基础上扩大的产能。因此,需要改进技术,增加芯片的产能供给。
建议2:建立标准、测试和认证系统。
三级体系认证正在进行中……各方面都有,但是力度不够。
建议3,把芯片推进车里。
国产芯片能否在新环境下应用于国产车,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芯片在应用中迭代,在迭代中提升,也可以帮助整车企业打造自己的备胎。因此,国产汽车采用国产芯片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迫切的行动。同时,也要推动芯片行业的整合。现在很多零散的问题都不利于我们芯片竞争力的提升。
如果看集中度,全球前10名芯片是75%,前5名芯片是65%。这是芯片领域任何国家都无法否认的产业发展规律,所以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动行业整合。
建议4,抓生产线,支持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刚才我们谈到,成熟工艺的生产线是近期和中长期的主要任务。中长期来看,先进工艺的14 nm、7 nm、5 nm的生产线目前依赖海外工艺,长期来看需要在国内新建和扩建产能。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从芯片公司的竞争力来看,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模式目前最有竞争力,但是风险和投入巨大,所以长期来看也应该有设计制造一体化的芯片公司,短期内支持部分芯片公司和制造公司建立共享的IDM模式,或者支持部分公司建立虚拟的IDM模式,通过联盟和协议走垂直整合,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设计和制造的完全垂直整合。
建议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特别是金融和资本的支持,将为那些未来产能不足的企业提供稳定的支持空间,为那些长期做研发的企业提供稳定的投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财政和金融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解决我们的差距问题,人才成为支撑我们芯片企业的重要保障。
我要报告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核。)
标签:发现
据彭博社报道,宁德时代与福特合资的电池工厂打算建设在墨西哥或美国,双方可能会引入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1900/1/1 0:00:00网易汽车12月16日报道在新一期的工信部目录上,荣威i5(参数丨图片)申报图曝光。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根据12月13日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文件,沃伦巴菲特旗下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出售了133万股比亚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价值为2
1900/1/1 0:00:0012月14日,盖世汽车从吉利汽车相关人士处获悉,吉利智能驾驶6V5R(6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首台NOA用户交付车辆已正式下线。
1900/1/1 0:00:002022年12月16日,腾势汽车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碳中和实验室(以下简称:腾讯SSV)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举行签约仪式。
1900/1/1 0:00:00据外媒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当地时间12月14日披露的文件显示,2022年12月12日12月14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共出售2200万股特斯拉股票,共计价值近35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