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蔚来汽车推出了降价促销活动。据界面新闻报道,蔚来最近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措施,包括2022款ES6和ES8车型的降价、免费驾驶辅助套餐、新能源补贴,最高降幅超过10万元。有意思的是,前任创始人李斌公开嘲讽特斯拉降价,这对老用户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不会遵循特斯拉的降价策略,也不会再赚钱了。没想到,这记耳光来得如此之快,NIO此举可以被认为是“对老用户的情感暗箭伤人”。尽管NIO一再强调,此次促销只是针对少量参展车和库存车制定的优惠政策。但很多网友似乎并不买账,声称斌哥你太狠了,真的很伤“老车主”的心。为什么NIO顶住了“背后捅刀子”老用户“降价”的压力?这次行动将给NIO带来什么?在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和李斌的“面子”背后,对于许多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隐性”现象。自2009年以来,国内新能源已经补贴了十多年,补贴金额约2000亿元,这培育了中国新能源(600617)市场的形成。但今年年初,持续13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按照2022年的补贴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电动汽车的价格一夜之间将上涨4800元/辆,而原本符合补贴标准的纯电动汽车价格将上涨1.26万元/辆!
这样的增长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接受的,也导致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下降。以NIO为例,2023年1月,其交付了8506辆新车,同比下降11.9%,交付量远远落后于理想;其中,ES8、ES6等老款车型的销量仅为1225辆,占比非常低。与此同时,蔚来也没能逃脱新能源车企卖多赔多的尴尬命运。2022年第三季度,NIO的净亏损同比增长44.9%,达到41.4亿元。根据第三季度3.16万辆的交付量,NIO每售出一辆车将损失13万元。随着竞争的激烈和终端需求的放缓,降价几乎是所有车企的必然选择。为了度过这一过渡期,各大汽车公司最近频频出手,降价并提供折扣。。。以获得更多订单,实现“以价换量”的目标。这与制药行业的集中采购类似,但与药品的集中采购不同。医药行业的集中采购抛弃了企业利润,至少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准入。但即使新能源汽车公司这次选择降价,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别企业来说,降价相当于“死缓”,而不降价则相当于“立即执行”。汽车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逆风而行。如果不降价,由于NIO在高端市场的定位和相对狭窄的市场空间,它可能会在这场价格战中失去市场份额,提前退出新能源市场;如果跟随降价,新能源汽车公司将继续亏损,专注于现金流和成本控制,并押注于后期的市场和产品表现,这相当于割肉换取一线活力。对于NIO来说,其2023年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其长期竞争力。补贴退坡也证明了NIO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具备造血能力的时机已经到来。NIO必须“放弃任何侥幸心理,保持危机感”。降价未必是解药。尽管降价是最后的手段,但参考特斯拉降价的历史经验,这可能会在短期内为NIO带来销量增长。原因很简单。在此期间,汽车的需求是固定的,那些先降价的人可以先赢得订单,而后者将失去价值上的一切。但需要指出的是,汽车的价格是没有底线的,而且随着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汽车价格将继续下降,这种低成本优势也将消失。这意味着降价带来的订单可能难以为继,更像是“饮止渴”。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车企纷纷降价,本质上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的结果。专业人士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率将在50%左右。就连官员也认为,市场正进入瓶颈期。中国铁路协会会员崔东树曾表示,新能源销售的增长已经到了瓶颈阶段。2023年新能源政策退市后,销售增长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对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产业增速的转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新能源行业正进入一个极其繁荣和悲惨的内部竞争时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加速行业淘汰。如果能够倒逼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强供应链管控,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真正创造自己的市场优势,无疑可以找到出路。这种情况对汽车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车企要想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加强供应链管控,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真正创造自己的市场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降价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薄利多销甚至快速盈利的目标,才能在这场“价格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2年疫情频繁扰动、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蔚小理三家一线新势力销量增速有所下滑。主打性价比的二线新势力哪吒、零跑等上量,问界、极氪异军突起。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网讯,信达证券指出,开年1月车市较为低迷,2月有望明显回暖,看好汽车板块春季行情。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网讯,东海证券指出,多地推出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叠加车企跟进降价策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汽车出口等有望延续较快增长态势。
1900/1/1 0:00:00有些优雅、有些从容、有些简约、有些刚猛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e公司讯,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大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625亿元,经营范围包含:地理遥感信息服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物联网技术研发等。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网讯,东莞证券指出,汽车产业表现韧性十足,利润率持续修复。
1900/1/1 0:00:00